近日,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贸易体系建设进入系统性推进阶段。作为我国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意见》不仅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新路径,也为生物天然气等高附加值绿色能源产品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开了政策通道。
《意见》所勾勒的绿色贸易体系,与生物天然气产业的价值链高度契合,为其铺就了国际化的三条通路:
1.产品通路:跻身绿色能源“出口清单”
《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绿氢等可持续燃料贸易”,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生物柴油、绿醇、绿氨等加注业务”。绿色燃料正在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增长引擎。
生物天然气以其可再生、低碳、循环利用等为核心特征,完全符合新政所定义的“绿色产品”范畴。在政策推动下,生物天然气可通过净化提纯转化为液化生物甲烷,应用于国际航运、工业燃料及分布式能源领域,有望被纳入绿色贸易目录,享受出口退税、通关便利与出口信贷等多重政策红利。从“国内清洁能源”到“国际绿色商品”,生物天然气正成为中国外贸结构转型的潜力品类。

2.标准通路:获取全球市场“绿色护照”
长期以来,国内外绿色燃料认证体系缺乏衔接,制约了生物天然气“走出去”的步伐。《意见》提出“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并“完善碳足迹核算标准”,为打通出口壁垒、获取全球市场“绿色护照”提供制度保障。
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天然气碳减排核证体系将加速与国际主流认证体系(如ISCC、RSB)接轨。未来,项目可凭借国际认可的碳标签获得全球供应链准入资格,成为能源、航运和化工等跨国企业的绿色燃料选择。当“绿色通行证”落地,生物天然气将真正拥有进入全球市场的身份认证,实现从国内标准向国际规则的跃升。

3.价值通路:实现“气证合一”的资产升级
《意见》明确将绿色贸易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畴,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碳标识认证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为生物天然气释放碳资产价值提供了现实抓手。
生物天然气不仅可作为能源商品进行交易,更可凭借可核证的减排量,获得绿色信贷、碳债券、ESG基金等金融支持,并在碳市场中进行收益变现。这意味着,生物天然气的“气”与“证”将双向增值,形成能源与金融的价值耦合,为项目投资提供更稳健的收益模型。
在顶层设计指引下,产业破局的关键路径已然清晰:
抓手一:锚定国际航运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强化燃料减排标准,绿色船用燃料需求快速增长。《意见》对保税区开展加注业务的支持,为生物天然气参与国际航运提供政策支点。未来,液化生物甲烷有望成为港口绿色燃料的新主力。
抓手二:激活保税枢纽
政策提出“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开展国产生物柴油和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业务”,沿海港口可借此升级为生物天然气贸易、调和与加注中心,构建集仓储、分拨、加注于一体的供应体系,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吸引全球航运企业采购中国绿色燃气。

抓手三:撬动绿色资本
新政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与碳标签结果创新金融产品。生物天然气项目可凭减排核证量获取绿色信贷、碳资产质押融资等金融工具支持,形成“碳资产+绿色金融”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产业资本化、证券化进程。
抓手四:强化国际标准互认
在《意见》与各部委政策协同下,我国正推动绿色燃料认证与国际接轨。这将让生物天然气在国际贸易中拥有统一的规则语言,加速“走出去”步伐。
在政策合力推动下,生物天然气产业正形成“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内循环:依托国内绿色燃气交易中心、碳市场与核证机制,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与价值化转化;
外循环:通过国际标准互认与保税区建设,融入全球绿色燃料与碳信用贸易体系。
这一格局的形成,意味着中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正从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跃升为参与全球绿色贸易的“新名片”。
在商务部《意见》的政策东风下,生物天然气产业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从能源到资产、从国内到国际,生物天然气正加速融入全球绿色能源体系,成为中国绿色贸易版图中最具潜力的新力量。
本文部分文字及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及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标明出处。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