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一些环境污染风险的探究

时间:2025-10-29 10:29:52 来源:本站 点击:16次

随着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推进,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会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区域因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及监管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隐患,甚至导致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超标,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Part.1



Part.1

主要问题与现状

图片



种养面积严重失衡 消纳土地不足

部分养殖场(户)为满足粪污还田利用的硬性要求,仅配套极少量的林地或耕地,其面积远不足以完全消纳所产生的粪污量。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模式导致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的污染物负荷远超其环境容量,违反了“以地定畜”的基本原则。在实地走访还田地块的过程中,发现备案地块存在管网未使用或根本未还田的情形,但在报备利用计划中虚假填报地块信息,逃避监管。另外,备案计划中填报的还田地块多为农田,但实际还田大多是老林。同时,存在仅凭极少量的林地或耕地来消纳大量粪污的现象,远超土地承载力,导致养分(氮、磷)及有机物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大量污染物滞留于表层土壤或随雨水径流流失。



岩溶地质特殊性加剧污染风险

在南方,有很多地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地下溶洞、漏斗、裂隙等发育充分,形成了复杂且隐蔽的地下河通道。地下溶洞、裂隙发育,地下水系错综复杂,渗透性强,环境敏感脆弱。超量施用的粪污废水极易通过地表径流快速渗入地下,通过岩溶通道等地下隐蔽路径直接污染地下水体,并最终在下游泉点或地表水断面处渗出,造成“看不见”的污染转移。



地表水水质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很多监测数据表明,临近养殖集中区且下游存在岩溶出水点的部分河道断面,水质出现波动甚至超标情况,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等,与畜禽养殖粪污的特征污染物高度吻合。被污染的地下水最终或在下游出口渗出,或直接汇入地表河流,导致河库水质富营养化,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浓度升高。



资源利用模式粗放 存在逃避监管嫌疑

部分实践将“资源化利用”简单等同于“田间施肥”,忽视了种养结合的平衡测算、科学施肥的技术要求以及环境风险的评估预警,使得本应生态循环的举措异化为新的污染源。甚者严重的,有的养殖场仅将粪污集中放在极少地块,存在违法私设土壤排污口逃避环保监管排放粪污的嫌疑,“还田”之名,实为“排污”之实。




Part.2



Part.2

原因分析

图片



规划环节存在短板

在养殖项目规划、选址及可行性论证等阶段,对周边土地消纳能力、区域地质条件、区域排水及周围敏感目标等的论证与审查不够严格,特别是土地消纳能力及粪污接受程度等方面,未能从源头规避风险。



养殖主体责任落实不好

一是养殖场主体责任缺失。村集体代为寻找消纳土地后,企业无需自行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或承担运输成本,环保支出大幅下降。然而,这种“包办式”合作导致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将粪污管理视为村集体义务,而非自身法定的环保责任,有违“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定原则;

二是村集体代管能力不足。村集体代为协调还田,但未建立粪肥运输、施用台账,无记录可查。多数村集体缺乏环保专业知识,难以制定科学的消纳方案。



农民不愿意使用畜禽养殖粪肥

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是一个涉及劳动力、经济、技术和风险的综合决策问题。

一是劳动力成本高,费时费力(最首要的原因),相比直接撒施化肥,使用粪肥的工序极其繁琐,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在农忙时节尤其不划算。

二是技术门槛与使用风险。腐熟不彻底,存在“烧根烧苗”风险。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生粪在田间会继续发酵,产生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极易造成作物根系损伤,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农民无法直观判断粪肥是否已完全腐熟。还有就是肥效不确定,难以精准控制。

三是经济和效率考量。化肥肥效快,作用明显,能快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粪肥属于缓效肥,其改良土壤的效果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对于追求当期产量的农民来说,显得“远水不解近渴”。

四是观念与习惯问题。“脏、臭、落后”的刻板印象,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将使用化肥视为“科学、现代、干净”的农业方式,而将使用粪肥与“传统、落后、脏累”划等号。



技术指导与监管力度不足

对养殖场配套消纳用地的真实性、足够性核查不够严格;对粪肥科学还田的技术标准(如施用时间、用量、方法)宣传指导和执行监督不到位,存在“一还了之”的粗放式管理。同时,后续对粪污去向、用量及环境效果的跟踪监测监管乏力。



配套处理设施与模式单一

过度依赖直接还田模式,对于土地不足的区域,缺乏鼓励和支持建设深度处理(如生产沼气、有机肥)等多元化利用模式的有效政策和设施配套。



种养结合未真正落地

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未能建立起紧密的、规模匹配的种养循环产业链,导致养殖集中区域的周边缺乏足够、稳定的土地来有效消纳粪肥。




Part.3


Part.3

工作建议

图片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建议如下:




开展专项排查与评估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联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成立专班,对位于岩溶地区、江河沿岸及环境敏感区域的规模化养殖场,立即开展土地消纳配套情况、粪肥还田实践及对周边水体的影响进行彻底排查与环境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台账。在配套消纳土地中重点关注各养殖场粪污产生量与配套消纳土地(包括自有和协议签订)的真实面积及环境承载力,根据《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每亩耕地合理消纳量约为5-10头猪当量粪肥,确保“以地定畜、种养平衡”。过度施用,会导致土壤孔隙堵塞、养分失衡,污染物随雨水或灌溉冲刷进入环境。



转变思想观念,引导群众积极使用粪肥

改变农民的使用习惯需要一个系统工程,核心思路就是让使用粪肥从一件“费事、有风险、没好处”的麻烦事,变成一件“省心、省钱、又省力”的明智选择。

一是提供“傻瓜式”服务,解决“麻烦”问题。建立“粪肥服务中心”,由政府扶持或市场化运作,建立区域性服务组织。它们负责从养殖场统一收集、运输、进行专业化的无害化处理和腐熟发酵,生产出稳定、安全的商品化有机肥。

二是供技术保障,解决“风险”问题。严格标准,建立信任,确保提供的粪肥是彻底腐熟、符合标准的“放心肥”,杜绝烧根烧苗和病虫害风险。可以建立品牌,让农民信任。“测土配肥”精准指导,派农技人员下乡,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作物需求,给出精准的施用方案(每亩用多少、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让农民用得明白、用得放心,看到效果。引入保险机制,探索设立“有机肥施用效果险”,如果因使用核准的腐熟粪肥导致减产,由保险进行一定赔付,彻底打消农民的最后一丝顾虑。


三是树立成功典型,让事实说话。建立核心示范区,选择一些条件好的村作为试点,提供全方位支持,打造出“样板田”。同时,组织现场观摩会,让周围农民亲眼看到示范田的作物长势、土壤状况(如更疏松、更黑)和最终产量。“邻居效应”比任何宣传都有效,让使用粪肥成为“共识”和“潮流”。



严格规范还田利用标准

科学核定不同土地类型、作物的粪污消纳上限,制定并强制执行《畜禽粪肥还田技术规范》,明确禁止超量施用,特别是在岩溶地貌发育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地带实行更严格的管制措施。

一是粪肥处理要达到稳定化、无害化标准,粪肥应充分腐熟,达到卫生学指标达到要求后方可施用,或在无害化前提下按比例加水稀释后方可施用。

二是指导规模化养殖场(户)必须配套足够的消纳土地,或与周边种植户签订明确的粪污消纳协议。并对地块进行排查,查看地块中有无岩溶、裂隙、渗井、渗坑等地下水补给区域,控制好涉地下水补给区地块的还田范围,严禁液体粪污排入地下水环境,避免地下水环境被污染。

三是推广基于土地承载力的粪污管理计划,根据土壤肥力测试和作物需求,精确计算每块土地的最大允许还田量,杜绝超量还田。



建立真实的还田台账

加强粪污还田过程的日常巡查与信息化监管,建立从产生、暂存、运输到消纳的全链条台账管理制度。

一是企业要制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计划。

二是企业要建立起粪污处理台账和粪肥资源化利用台账。粪污处理台账要记载清楚每天粪污产生量和处理量,消纳台账要记载清楚施用地点、施用量、施用时间,粪污处理台账和资源利用化台账要能一一对应,实现台账闭环。



强化源头管控与审批监管

严格落实“以地定畜”原则,将具备足够且匹配的粪污消纳土地作为新建、扩建养殖场的前置审批条件。对现有土地面积不足的养殖场,责令其限期配套土地或建设深度处理设施。



推广多元化利用模式

鼓励和支持通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沼气工程)、生产有机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处理等方式,拓宽粪污资源化利用渠道,减轻直接还田的环境压力。



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力度

加密重点流域、特别是养殖集中区下游断面的水质监测频次。建立快速的污染溯源机制,对因粪污不当利用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生态环境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超量施用、在不适当时机(如雨季、地下水丰水期)施用等行为依法查处。同时,将断面水质与乡镇年终考核挂钩。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县域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监管粪污去向。加大财政支持,对建设环保处理设施、实施种养循环的养殖主体给予补贴。




图片

综上所述,唯有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加科学、精细、严格的措施,方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