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绿电直连,新能源消费新模式

时间:2025-09-29 16:41:52 来源:本站 点击:9次


构建绿色电力直通车 打造绿电消费新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 王永利 郭璐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以“绿色电力直供+市场交易+绿证认证”为核心的新型能源消费机制。这一政策不仅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支点,也将深度重塑能源流通路径与用能模式。

绿电直连的理论内涵与管理模式

绿电直连机制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通过物理层面的电力输送路径重构,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终端用户之间的直接耦合。该模式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物理属性,结合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与绿证制度,形成覆盖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

(一)从数据基础上,注重计量的可溯源性,实现绿电计量透明化

在数据基础上,绿电直连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可追溯性、专属性与可计量性。可追溯性要求电力来源具备明确的时空边界,基于双向计量装置和分表计量条件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专属性则强调电力供应对象的单一性或特定性,避免传统电网中“绿电凭证化”与实际用电脱钩的制度缺陷;可计量性以项目接入点作为计量、结算参考点,确保电力交易的透明度与可核查性,为碳排放核算与环境价值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此过程中,绿电交易平台的数据监控和透明公开机制将确保所有交易的合规性与真实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信任。

(二)从接入方式上,设定并网与离网双轨制,保障绿电交易公平性

在接入方式上,绿电直连项目可分为并网型与离网型两类。并网型项目通过公共电网实现电力调度与负荷平衡,而离网型项目则依赖独立运行的微电网系统,二者在技术适配性、经济性与系统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机制使绿电供给更加灵活,降低了传统并网与离网割裂接入方式所造成的差异化效益,同时要求安装双向计量装置,防止绕越计量装置用电行为,共同保障了绿电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双轨制接入方式不仅解决了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问题,还为市场内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了灵活的选择,使得大规模绿电消纳成为可能。

(三)从调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消纳方式,提升绿电消纳匹配度

在调度模式上,绿电直连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物理直连线路实现新能源与用户之间的直接连接,突破传统电网的集中式调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能源配置效率,还通过明确产权分界点和责任界面,解决了新能源与负荷时空错配带来的系统稳定性问题。相比传统通过电网统筹调配的方式,绿电直连鼓励“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可有效降低输电损耗、提升绿电消纳水平,也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绿色用能需求,尤其适用于园区、数据中心、制造基地等高负荷主体。此举有效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地方性消纳,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绿电直连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地理优势。

市场交易的规则设置与机制优化

通知中提出的多项政策要求,本质上是对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构建灵活的交易关系、创新市场交易机制及深度绑定绿证与碳核算,政策框架逐步构建起覆盖“经营主体—交易方式—市场机制”的全链条闭环。政策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化运作,提升绿色电力的供需匹配效率,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灵活的选择。

(一)经营主体——解除绿电投资边界约束,推动绿电项目创新发展

通知明确要求除电网企业外,各类经营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均可参与绿电直连项目投资。这一政策设计旨在打破传统电网企业的垄断格局,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提升新能源项目的市场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可通过自主的技术迭代与管理创新,推动绿电直连项目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本和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多样化的资金来源,避免了单一投资主体对市场的过度依赖。

(二)交易方式——明确绿电项目权责界限,提升绿电项目资源效率

项目电源与负荷可由不同主体投资,但需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或合同能源管理协议,明确产权、运维、结算等责任。这种机制通过契约化方式厘清各方权责,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项目推进障碍。同时,通知允许电源与负荷非同一主体的项目分别注册,以聚合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灵活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确保了各方在项目运作中的利益分配透明,有助于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增加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三)市场机制——优化发用双侧价格信号,激发绿电项目市场活力

并网型绿电直连项目可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注册参与现货、中长期、辅助服务等市场。这一要求强化了绿电直连项目的市场属性,使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优化发用电曲线,提升经济性。同时,通知明确项目不得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保障企业自主选择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加速电力市场的透明化发展,确保电力价格的市场化并形成供需平衡的价格机制。

不同区域的政策适配与韧性提升

通知给予各地较大的机制创新空间,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消纳能力、电网状况,自主设定上网比例上限、项目退出机制、物理距离限制等细则。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政策对区域差异的尊重,又通过对项目内部情况的获取强化系统韧性,避免了统一政策对地方实际情况的割裂,使得政策实施更加高效且符合地方的实际需求。

(一)绿电政策“因地制宜”,保障新能源科学消纳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可根据本省电力供需形势、消纳条件等实际情况,细化就近就地消纳距离、上网电量比例、退出机制等要求。例如,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当放宽上网比例上限,而负荷密集区域需严格控制新能源利用率,避免电网调峰压力过大。这一设计体现了政策对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包容性,同时确保了新能源消纳的科学性,有效支持资源丰富地区的绿色电力项目,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能源浪费。

(二)管理机制“动态追踪”,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通知要求项目内部资源应做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积极向民营资本推介,支持民资等参与投资建设,组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方案评审,确保项目科学性与可行性。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推动绿电直连全面发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细节调整和快速响应提供了保障,确保各类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三)调节资源“合理规划”,强化系统安全韧性

通知要求项目需合理配置储能、挖掘负荷调节潜力,提升系统灵活性。此外,项目需确保与公共电网交换功率不超过申报容量,自行承担供电中断责任,从而增强系统韧性。这一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和责任划分,支持内部资源协同优化,推动了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双重目标的实现,强化新型电力系统整体韧性,合理的资源调配不仅提升了绿电的消纳能力,也为未来的能源系统升级和灵活调度提供了技术保障。

绿电消纳的责任转移与配套体系

绿电直连政策的实质,是将绿电的消纳责任从电网端“前移”到用能主体,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绿色用能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成本,通过明晰产权边界、价格机制和环保价值,引导形成稳定的绿电市场交易生态。随着绿证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配套落地,绿电直连将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绿色贸易的重要“通行证”,也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落点。

(一)企业绿色用能的责任划分——形成低碳转型内生动力

绿电直连政策通过“以荷定源”原则,要求企业根据自身负荷需求匹配新能源装机规模,避免盲目扩张。这一机制通过需求侧管理,推动新能源与负荷的精准匹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需承担绿色用能的多项责任,形成内生动力驱动低碳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绿色转型意愿,提升了企业从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

(二)绿色金融手段的配套完善——增强绿电新政影响程度

通知要求项目需缴纳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用等合规费用,同时给予绿电直连项目政策性补助。此外,绿证交易市场的支撑,将为企业提供碳减排的经济激励,推动绿证绿电市场的全面发展。这一设计通过金融手段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提升政策吸引力与用户响应水平。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企业将能够获得更为灵活的融资途径,例如绿色债券、碳交易等金融产品,为绿色项目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全球绿色贸易的制度衔接——贡献中国绿色转型方案

绿电直连通过“物理溯源+绿证认证”机制,为企业提供国际认可的绿色用能证明。这一机制将助力中国在全球绿色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同时,绿电直连模式为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框架,提升了我国绿色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四)绿色能源供应的新型路径——助力低碳智能技术发展

绿电直连政策通过“源—荷直连”模式,推动新能源与负荷的深度融合,探索我国能源体系发展新路径,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还可激活项目内部的自发性调节,为能源系统的低碳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绿色能源供应路径的创新将推动更多低碳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

《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里程碑。绿电直连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新能源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政策细化与技术进步,绿电直连有望成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