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2026年天然气年度合同定价方案的公开信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合同定价策略及市场影响可解析如下:
一、中石油:市场化定价深化,区域价格分化
1. 定价结构调整
管制气比例下降:非采暖季管制气占比从65%降至60%,采暖季维持55%不变,价格上浮比例保持18.5%。
浮动气量比例提升:非管制气中浮动价格部分占比由3%增至7%,定价挂钩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CLD”价格(反映进口LNG现货到岸价),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调峰气价下调:调峰量价格上浮比例从100%降至90%,释放成本优化信号。
2. 区域价格差异
沿海降价、内陆涨价:沿海地区合同价从2.70元/方降至2.67元/方,内陆地区从2.20元/方涨至2.28元/方,反映资源调配与供需差异。
综合价格微涨:中石油合同价整体从2.47元/方微增至2.50元/方,但若CLD价格下降10%,则价格可能与上一周期持平。
二、中石化:优化资源配比,综合成本下行
1. 基础量占比提升
基础量资源占比从20%提高至35%,价格上浮比例下调(非采暖季从40%降至30%,采暖季从60%降至50%),合同综合价由2.46元/方降至2.37元/方,降幅达9分。
价格稳定性增强:减少顺价量比例(从10%降至5%),更多依赖固定价格和长协定价,降低市场波动影响。
2. 长协资源补充
2025年计划落实100万方的LNG长协资源,进一步稳定气源供应。
三、中海油:进口依赖度高,海外气价影响显著
尽管中海油具体定价方案尚未明确,但因其进口LNG比例较高(约占国内供应的30%),在海外气价下行背景下(如欧洲TTF指数回落),预计其合同气价将小幅下跌。
四、综合市场影响
1. 城燃采购成本下行
中石化降价抵消中石油微涨,叠加国际气源供给宽松(俄乌局势缓和、LNG进口成本下降),预计2025年全国城燃综合采购成本下行,沿海区域降幅更明显。
2. 市场化机制深化
浮动气量比例提升、调峰气价下调等举措,推动天然气定价与进口LNG价格联动,倒逼城燃企业优化气源结构(如签订LNG长协、参与LNG船订造)。
3. 行业应对策略
气源多元化:新奥股份、中国燃气等企业加速布局海外LNG长协(60万-180万吨/年),降低单一气源依赖。
顺价机制推进:政府推动居民与非居民用气价格联动,缓解城燃企业气价倒挂压力,毛差修复预期增强。
五、风险提示
海外气价波动:若国际地缘冲突加剧或需求超预期,可能导致进口LNG成本反弹。
政策执行风险:天然气价格双轨制改革及顺价机制落地进度可能不及预期。
极端天气影响:采暖季用气高峰或加剧调峰压力,推高短期采购成本。
综上,2025年天然气合同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中石化降价与中石油区域调整形成互补,叠加国际气价下行,城燃行业成本压力趋缓,但需关注海外气价波动及政策执行风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