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载移动供热项目
车载移动供热是一种创新的供热模式,它打破了传统供热方式的诸多限制。传统供热往往依赖于大规模的集中供热管网建设,而车载移动供热则通过车辆将热量运输到需要的地方。移动储能供热项目,以发电项目或供热企业为热源点,将热量储存在供热车中,运输至用户侧,经简单管道连接即可释放热量,满足工业用热、居民供暖和生活热水等需求 。
(移动供热车,单次可载蒸汽3-5吨,覆盖有效覆盖半径为方圆25公里)
二、车载移动供热项目的优势
(一)灵活性高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对于那些没有被纳入市政供热管网的地区,车载移动供热可以轻松到达。像一些偏远的乡村、山区或者新开发的工业园区等,传统管网难以快速覆盖,而移动供热车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前往供热,大大提高了供热的可及性。 可应对临时供热需求 在一些临时活动场所,如大型户外展会、临时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等,车载移动供热能够快速响应供热需求。当活动结束或者工程竣工后,供热车可以撤离,无需像传统管网那样长期固定的设施建设。
(二)成本效益
减少管网建设成本 集中供热管网的建设往往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包括管道铺设、泵站建设等。而车载移动供热无需大规模的管网建设,尤其对于用热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用户,这种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供热的前期成本,例如小型工厂或者分散的居民点 。 提高热源利用效率 一些车载移动供热项目以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为热源点,将原本可能浪费的余热收集起来。这不仅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还能为热源方增加收益,为用户降低供热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应急保障能力
作为应急热源 在城市供暖系统中,当集中供热管网出现故障、维修或者热源供应不足时,车载移动供热车可以作为应急热源迅速补充。例如在冬季极端寒冷天气下,如果热电厂的设备出现突发故障,移动供热车可以快速抵达附近的居民区,保障居民的基本供暖需求,确保供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三、车载移动供热项目的技术支持
(一)蓄热技术
显热蓄热 显热蓄热方式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它是通过物质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来储存或释放热量。但是其储能密度低,且在放热过程中温度会发生连续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 潜热蓄热(相变蓄热) 以相变材料为蓄热载体的潜热蓄热技术在移动供热中有广阔的前景。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储能密度相对较高。例如某公司研制的移动式储热装置内部填充高性能稀土HECM - WD03作为相变储热材料,可有效储热并提供热水 。
(二)供热设备
车载储热设备 目前可车载的储热设备虽然单位体积储热能力有限,但也在不断发展。这些设备需要适应车辆的运输条件,并且要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确保能够将热量准确地运输到目的地。 热交换设备 车载移动供热车中的热交换设备负责将储存的热量传递给用户侧的管道系统或者散热设备。高效的热交换设备能够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四、车载移动供热项目面临的挑战
(一)供热能力有限
与管网供热对比 车载移动供热不像管网供热能持续不间断地供给大量热量。它的供热能力相对较小,不太适合用热量大或者需要持续大量用热的热用户,例如大型的集中供热区域或者大型工业企业的连续生产用热需求难以完全依靠移动供热来满足。 储热设备限制 目前的车载储热设备在单位体积储热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并且对热源类型有一定要求,不太适合存储压力、温度较高的蒸汽或热水,这也限制了其供热能力的提升。
(二)运输和接收中的不可控因素
运输风险 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道路状况不佳、交通拥堵等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供热车的按时到达和热量的稳定供应。而且,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可能会对供热车的设备造成损坏,导致供热中断。 接收问题 在热量接收端,需要与用户侧的管道系统或散热设备进行连接,这个过程中如果存在接口不匹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可能会导致热量传递效率低下或者出现泄漏等安全隐患。
(三)市场推广与认知度
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了传统的集中供热或者自备供热设备,对于车载移动供热这种新兴的供热方式了解较少,存在信任度不高的情况。他们可能担心移动供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供热质量等问题。 市场竞争 在供热市场中,传统供热方式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车载移动供热项目需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技术、成本、服务等多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五、车载移动供热项目的发展前景
尽管车载移动供热项目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例如部分移动供热储能车采用先进的电池技术来储能并转换热能,电热互转,既提供热能也提供电能,成为冬季室外用能的标配,这将进一步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 。同时,随着对能源综合利用和应急保障供热需求的重视,车载移动供热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如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偏远地区供热保障以及城市应急供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