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近期,由“特定组织”推动的“中国垃圾焚烧行业产能过剩、缺垃圾烧”片面舆情持续发酵,其影响已从舆论场蔓延至实体经济层面。清气团智库接近核心信息源了解到,近80亿元的在途并购项目因收购方被“缺垃圾”舆情误导进而担忧“产能过剩拖累财报”被单方面叫停,直接冲击行业整合与技术升级进程。此类论调忽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10日发布消息,截至7月10日,中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作为中...
绿色甲醇制备路线有哪些?
根据原料的来源,绿色甲醇主要分为二氧化碳与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制甲醇(也可称为电制甲醇)和生物质制甲醇两大类。其中,生物质制甲醇又可以分为生物质气化制甲醇和生物质发酵制甲醇。
•二氧化碳与绿氢制甲醇
二氧化碳与绿氢制甲醇是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绿氢,再以捕集的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甲醇,可分为直接加氢和间接加氢两条路线。
直接加氢是二氧化碳通过一步加氢制甲醇,该路线存在热力学平衡限制,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在20%左右,反应条件温和,甲醇选择性较低,通常在70%~80%。
间接加氢是二氧化碳先经过逆水煤气变换(RWGS)制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进一步加氢制甲醇。间接加氢路线可突破热力学平衡限制,显著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和甲醇收率,但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且工艺流程更加复杂。冰岛碳循环公司(CRI)最早实现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甲醇的商业化应用,国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直接法)、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直接法)、西南化工研究院(间接法)等已完成千吨级工业示范。当前,该技术主要面临二氧化碳捕集、绿氢制备及储运成本高等问题。
•生物质气化制甲醇
生物质气化制甲醇技术是将秸秆、木屑、玉米芯、稻壳、稻草和城市固体废物等生物质气化,然后通过变换和脱碳得到碳氢比一定的合成气来制备甲醇。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高效利用这些生物质资源制甲醇,但在生物质气化项目中,生物质原料的大规模和稳定供应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目前暂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如何获得组成稳定、惰性气体含量低的高品质合成气是目前甲醇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开发焦油处理、废水处理等配套技术。
•生物质发酵制甲醇
生物质发酵制甲醇是利用微生物将生物质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甲烷重整转化成氢气与一氧化碳,并合成甲醇。当前该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厌氧发酵过程的总体效率和反应速率较低,使得厌氧发酵以小型生产装置为主;沼气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水蒸气等,目前脱硫技术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甲烷-水蒸气重整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的反应还需要在催化剂、反应速率等方面提升。2024年10月,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生物质天然气制绿色甲醇项目获得了我国首张发酵工艺ISCC证书。
绿色甲醇应用前景
绿色甲醇作为低碳能源载体,凭借其可替代化石燃料、易于储运、与现有化工和能源基础设施兼容等优势,正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方向之一。
(1)道路交通领域
甲醇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陆路交通减碳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吉利汽车作为行业先行者,已投入运营超过6万台甲醇乘用车与商用车,累计行驶里程突破200亿公里。相较传统燃油车,甲醇燃料能够减少二氧化碳、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在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的同时,又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随着加注网络完善和政策支持加码,甲醇汽车有望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扩大普及,尤其在长途货运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2)航运领域
航运业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也是当前绿色甲醇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根据《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到2030年采用零/近零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技术、燃料/能源使用占比至少达到5%,力争10%的目标,届时绿色甲醇年需求在2130万~4260万吨。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2月全球已投入运营的甲醇燃料船舶50艘次,新船订单数量250艘次。甲醇作为常温液态燃料,可直接利用现有港口储运设施(仅需改造常规储罐),大幅降低船舶改造和运营成本。
(3)航空领域
与航运领域类似,国际航空碳减排政策正倒逼航司寻求化石航油替代品。欧盟ReFuelEU法规明确要求,2025年起所有航班必须混用2%可持续航空燃料(SAF),2030年这一占比提升至6%。绿色甲醇通过进一步加工可实现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生产,当前霍尼韦尔已实现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强制规定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全球年需求量约为450万吨;若考虑航空公司自愿承诺的使用量,到2030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年需求量将超过2000万吨。
(4)化工领域
在化工领域,绿色甲醇正从能源载体拓展为低碳原料。其可作为传统化石基甲醇的替代品,用于合成醋酸、烯烃等化学品,并进一步制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烯烃等材料,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若结合碳捕集技术,还能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原料,形成“捕集-再利用”闭环。欧盟碳边境税(CBAM)等政策也将进一步刺激绿色甲醇在化工领域的渗透。
国内外绿色甲醇产业现状
目前绿色甲醇产业处于导入期,全球产能规划布局增长迅速,主要集中在欧洲、中国等地区和国家。据甲醇协会(MI)与芬兰GENA Solutions Oy合作开发的可再生甲醇数据库显示,截至2025年2月,该数据库跟踪全球210个可再生甲醇项目,到2030年预计总产能为3570万吨/年,其中电制甲醇预计总产能为1940万吨/年、生物制甲醇项目总产能为1630万吨/年,参与企业包括HIF Global、OCI Global、Orsted等。
我国绿色甲醇产业方面,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年底规划产能约1140万吨/年。而到2024年底,规划产能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年,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经开工、备案、获批的绿色甲醇产能超过1500万吨/年,参与企业有易高环保、中能建、中车山东风电、中化学赛鼎绿能科技、明阳绿色化工等。
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发展的关键挑战
一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绿色甲醇制备技术路线(如生物质气化制醇、电解水制绿氢耦合碳捕集等)仍存在显著经济性瓶颈。生物质气化制醇因原料收集成本高、气化效率低,成本较传统煤制甲醇高出30%~50%;绿氢路线中,电解槽设备成本和电力成本成为主要制约,需绿电价格降至0.2元/千瓦时以下才具备经济性。此外,我国碳价仅为70~80元/吨,不足以抵消绿色甲醇与传统甲醇的成本差距,导致企业缺乏转型动力。
二是基础设施与供应链配套不足。针对甲醇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甲醇加注站数量仅为传统加油站的1/200,且集中在贵州、山西等试点区域,跨区域联网尚未实现;在航运领域,全球仅有十多个具备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国内仅上海港和青岛港两个港口。此外,甲醇长距离运输依赖铁路和公路,成本占比在15%~30%,规模化管道输送技术尚未成熟。
三是标准体系与认证机制不完善。欧盟对绿色甲醇的定义严苛,仅认可生物质制甲醇或绿氢、可再生二氧化碳制甲醇,而我国尚未建立统一认证标准,缺乏权威认证机构,导致企业面临出口认证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
四是政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系统化支撑。欧盟通过法规、标准、市场三位一体机制,系统性支撑绿色甲醇发展。我国虽确立甲醇替代燃料战略地位,但税收优惠缺位、碳积分交易机制滞后,难以支撑绿色甲醇50%以上的溢价,导致企业应用推广面临经济性瓶颈。
甲醇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在能源、化工及交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全球甲醇产能达1.77亿吨/年,我国占比58%。与传统化石基甲醇不同,绿色甲醇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备,具备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特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能源结构转型及技术进步提速的大背景下,绿色甲醇作为甲醇新的生产工艺路线,以其清洁...
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天然气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天然气供应缺口显著,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天然气输送量大幅下降。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欧洲国家加大了对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这直接导致亚洲地区的LNG货源被挤占,全球LNG贸易流向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中期来看,2023年全球LNG市场将延续2022年的紧平衡格局。在供给端,...
虽然燃烧生物燃料和化石燃料一样会排放二氧化碳(CO₂),但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化石燃料释放出被锁定在地下数百万年的碳,从而向大气中增加新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生物能源会返回最近被植物吸收的碳,如果得到可持续管理,可能会形成一个封闭的碳循环。生物能源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
7月15日,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投产仪式隆重举行。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受邀出席仪式,见证我国首个风光制氢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投产。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吉林省百亿级重点工程之一,是“氢动吉林”“吉氢入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