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天然气掺氢-节能到底是骗局还是突破?

时间:2025-11-14 12:09:26 来源:本站 点击:3次


前言

本公众号前段时间发表了关于天然气掺氢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第一篇)、双碳目标下的挑战与机会(第二篇)以及氢源从何而来(第三篇)等系列文章,引发了读者对天然气掺氢技术应用前景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在阅读后与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问题,但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天然气热值为8000多大卡,氢气热值为3000大卡左右,掺入氢气后天然气整体热值被拉低,你脱离热值谈节能,是否是伪命题?”这一疑问看似合理,实则混淆了“热值”与“燃烧效率”的本质区别。节能的核心并非单纯依赖燃料初始热值,而在于能量转化过程的优化。

本来第四篇文章拟写《天然气掺氢:理想搭档-甲醇制氢》为主体,但架不住读者对节能机理的追问,只得先行解答天然气掺氢后节能的科学依据。本文中有大量的数据基础计算,阅读起来有些枯燥晦涩,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知识背景选择性阅读。

摘要 为揭示天然气掺氢混合气(掺混比例8%,组分:H₂74%、CO1%、CO₂25%)的节能本质,从燃烧反应机理、核心参数计算、工业工况适配等维度建立理论模型,结合某A工业企业实测数据验证其节能效应与替代率规律。研究表明:掺混8%该混合气后,混合燃料理论空燃比从17.2降至17.0,完全燃烧率提升0.25个百分点,叠加组分协同、热惯性优化等多重效应,总理论节能潜力达6.25%;

工业工况下1Nm³混合气可替代0.68Nm³天然气,掺混后火焰传播速度提升9%、绝热火焰温度升高37.4K,形成“空燃比优化-辐射强化-完全燃烧-协同增效”四维节能机制。


一、引言

首先感谢浙江本源醇氢科技集团对本文提供的数据支持与技术验证,以及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员在燃烧动力学模型上的理论指导。

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核心载体,天然气掺氢技术因改造成本低、燃具兼容性高,成为氢能工程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当前研究多聚焦纯氢掺混体系,对工程中广泛存在的低纯度混合气(含惰性组分及微量可燃杂质)缺乏针对性机理分析与实测验证。本文以甲烷(天然气核心成分>95%)与甲醇水重整制氢获得的目标混合气(H₂74%+CO1%+CO₂25%)为研究对象,设定8%掺混比例(工业适配性最优比例),通过理论计算推导燃烧特性规律,实际掺氢连续试验验证,明确氢气对天然气替代率的形成机理及量化价值,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b11b15dce031a48cb6ee3401fe697e2f.png

二、结果前置:工况企业实际节能测试数据

1、测试A铝业有限公司

掺氢测试目的

通过对A铝业有限公司天然气双室炉掺氢进行节能测试,验证掺氢燃烧对降低能耗的实际效果,得出掺氢后的对天然气替代率及综合经济效益评估

基本条件

现场测试条件:用户现场位于某地A铝材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7,隶属于SS集团,主要从事铝材及铝合金材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为国有企业,年运行时间365天不间断运行。

用户实际生产工况现有天然气用气量5万Nm³/天(400立方米/小时/每台),天然气管道进入厂区经过减压至0.1MPpa后,分2路分别向两个熔炼炉厂房内炉提供天然气,每台炉前经再一次减压至10Kpa后到炉两侧4个燃烧嘴燃烧供热,炉膛温度控制在1000℃左右,本次掺氢点选择在A铝材公司天然气支线上,只在炼炉厂房内1台双室炉(回收炉)上进行天然气掺氢试验。

掺氢点的选择:炼炉厂房内1台双室炉(回收炉)的天然气分支线减压阀(10Kpa)后预留口位置,天然气消耗约400Nm³/h,24小时连续运行,拟按8%的比例进行掺氢,掺氢量约为30-40Nm³/小时。


1a433642a05b3328a8b9d52614afa42e.png

本次测试采用浙江本源醇氢科技集团一台每小时能够产生60Nm³混合氢气的甲醇水重整制氢机,其型号为OH-F060E(电热型)、配套相应的醇水机和冷水机等。

测试设备

本次测试的甲醇制氢机型号为OH-F060E,设备主要由甲醇进料系统、重整反应系统、导热油供热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部分组成。各系统参数如下:

甲醇进料系统:最大进料量 20kg/h

重整反应系统:反应温度 230℃ - 280℃,反应压力 <0.1 MPa。

控制系统:PLC HMI控制具备自动化控制与远程监控功能,可实时调节设备运行参数。

 

测试结果

未掺氢熔铝吨耗天然气:64.78Nm³/吨(平均值)

掺氢期间总产量:286.63吨

掺氢时长72小时连续不断掺氢期间吨耗天然气:17552Nm³

掺氢时长72小时连续不断,期间累计消耗燃料氢:1498Nm³

掺氢率为7.89%(平均)

经计算,掺氢后吨铝天然气消耗降至61.24Nm³/吨,较未掺氢工况降低3.54Nm³/吨,降幅达5.46%,总天然气量减少1015.9Nm³。

1Nm³燃料氢替代了1015.9/1498≈0.68Nm³天然气,即每消耗1Nm³燃料氢可节省约0.68Nm³天然气。

测试期间系统运行稳定,未出现回火、脱火等燃烧异常现象,熔炼效率保持稳定。氢气与天然气混合均匀,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火焰检测器反馈燃烧质量良好。

 

2、测试B玻璃有限公司

测试目的:

① 检测设备在用户现场实际工况下的氢气生产能力、转化率、能耗以及氢气对天然气的替代率等关键性能指标,判断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与用户需求。

② 测试甲醇制氢机对玻璃瓶生产行业天然气掺氢的适应性。

③ 测试玻璃生产行业窑炉天然气掺氢最佳比例。

④ 通过实际运行测试,发现实际应用工况下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为后续优化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基本条件

现场测试条件:用户某地B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经营范围包括玻璃瓶等玻璃制品,年运行时间365天不间断运行,环境温度25℃-35℃,相对湿度30%-80%,

该公司于2024年开始对原有玻璃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采用150马蹄型窑炉及自动化玻璃瓶生产线,至2025年初正式投料试生产调试。其现有天然气用气量2.8万Nm³/天(900~1300立方米/小时),管网压力0.2Mpa,以按15~20%的比例进行掺氢,掺氢量约为150Nm³/小时。

本次测试拟部署一台浙江本源醇氢科技集团生产的每小时能够产生150Nm³混合氢气的甲醇水重整制氢机,机型为OH-F0150E(电热型)、配套相应的醇水机和冷水机等。

掺氢点的选择:B公司玻璃生产线分为前段(窑炉)和后段(输料及吹瓶)两段组成,由两条天然气分支线分别提供燃料,消耗量分别为约1000Nm³/h和300Nm³/h。

本次掺氢点选择在B公司自供的LNG主线上,只在前段(窑炉)上进行天然气掺氢试验。

 

制氢设备选型

本次测试的浙江本源醇氢科技集团甲醇制氢机型号为OH-F0150E防爆带压,设备主要由甲醇进料系统、重整反应系统、导热油供热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部分组成。

84b37eff33ea203bec1965b89875b433.png

各系统参数如下:

甲醇水进料系统:最大进料量93kg/h

重整反应系统:反应温度230℃~280℃,反应压力<0.3 MPa(耐压1.0mpa)。

控制系统:PLC HMI控制具备自动化控制与远程监控功能,可实时调节设备运行参数。

 

测试结果:

 本测试分为两个时段进行,其结果差异较大。

测算时间:2025年5月12日至13日掺氢燃烧;

本次掺氢运行时间:24小时。合计:产出燃料氢1730.67Nm³;实际天然气使用量18821.4Nm³,处理玻璃量为158.4吨,实际掺氢后吨耗=18821.4Nm³/158.4吨=118.8Nm³/吨;根据前几天天然气平均吨耗为126.6Nm³/吨,节约天然气1241.6Nm³;

替代率:1Nm³氢气替代约0.717Nm³天然气。

 测试时间:2025年5月15日至16日掺氢;

本次掺氢运行时间:28小时。合计:产出燃料氢2289.7Nm³;实际天然气使用量22738.54Nm³,处理玻璃量为183.70吨,实际掺氢后吨耗123.78Nm³/吨;根据5月13~14日2日天然气平均吨耗为130.75Nm³/吨,节约天然气1225.56Nm³;

替代结果:1Nm³氢气替代约0.536Nm³天然气。

 

3、其他测试

由于篇幅有限,其他如某C印染公司蒸汽锅炉、某D玻璃生产企业等的掺氢燃烧测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就不做过多的阐述。


4、测试总结:

后续测试表明,掺氢燃烧在不同的工况下对热效率的提升存在差异较大,同样的锅炉,但使用年限不同,掺氢后热效率提升幅度也不同,有些锅炉使用年限较长的锅炉由于内部结焦和传热性能下降,掺氢后热效率提升更为明显,氢气与天然气的替代率最高甚至达到惊人的1:1.15,也就是说,每掺氢1Nm³,替代天然气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15。但很可惜的是,此种状况在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

而较新的锅炉因燃烧系统优化较好,掺氢带来的效率增益相对有限,替代率甚至在有些高效先进的燃烧系统中出现倒挂现象,即1Nm³氢气仅能替代0.5Nm³左右的天然气,甚至更低。

分析表明,这可能与先进燃烧器对天然气的充分高效利用有关,掺入氢气后反而影响了原有燃烧配比,导致整体热效率提升有限。

总体而言,天然气掺氢后,呈现以下特征:

(1)、天然气掺氢后火焰长度明显缩短,在掺氢10%左右时,火焰长度缩短约15%至20%。火焰刚性增强,燃烧更为集中。但缺点是在玻璃窑炉左燃烧室和右燃烧室之间会因为火焰缩短未能全覆盖,导致局部温度梯度增大,易形成低温点,影响玻璃液的均匀性与质量。解决办法是调整天然气气压,强行提高火焰长度以覆盖整个燃烧室。

(2)火焰刚度增强,燃烧更为集中,热点提前出现而前移,热辐射能效略有增强,在玻璃窑炉中,物料熔融速度有所加快,掺氢越多,熔融效率提升越显著,但需警惕局部过热风险。

(3)氢气的活化能较低,燃烧速度较天然气快约20-25倍,点燃后迅速释放能量,使燃烧反应更趋剧烈,掺氢后火焰温度略有提高,但是随着掺氢比例的上升,火焰温度升高的幅度趋于平缓,超过某临界值后,火焰温度反而会发生下降。

(4)天然气掺氢后,由于氢气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比天然气少,燃烧器的空气配比需相应调整,在掺氢初期,应严密关注烟气含氧量和温度,并适量调整空燃比,合理的空燃比会减少烟气热损失,提升整体热效率。

(5)在实际运行中发现,掺氢比例超过15%时,部分老旧燃烧器出现回火现象,主要源于氢气过快的燃烧速度与原有结构不匹配。通过优化燃烧器喷嘴设计、适度增加一次风比例,可有效抑制回火风险。同时,烟气中NOx浓度随掺氢比例上升呈先降后升趋势,在掺氢10%-12%区间达到最低值,进一步提高则因局部高温导致热力型NOx生成加剧。

(6)多次试验数据表明,掺氢在一定比例控制下,其节能效果呈现显著,这表面天然气掺氢并非简单的将氢气一掺了事,在对多场景最优节能效果平均后得出,掺氢后的最优节能效果为1:0.65左右,也就是说1Nm³混合氢(热值≈2400-2500kcal/Nm³)可替代约0.65Nm³天然气(热值=0.65*8300kcal/Nm³=5395 kcal/Nm³),其节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7)天然气掺氢后,燃烧器的可燃气完全燃烧率有提升,但不同的燃烧器其燃烧率相差较大,这与燃烧器结构、使用年限、工况匹配度密切相关。

 

 

三、天然气与掺氢混合气的基础燃烧特性本章节为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可直接拉到本文底部阅读结论章节

(一)核心燃烧参数基准值

天然气燃烧特性由甲烷主导,目标混合气含氢气(高能清洁燃料)、一氧化碳(辅助可燃组分)及二氧化碳(惰性调节组分),其核心参数直接决定掺混后的节能潜力与兼容性(表1)。关键兼容性指标:掺混8%后混合气体沃泊指数为45.8MJ/m³,符合GB/T 13611-2023规定的天然气沃泊指数±5%波动范围,现有燃具兼容性达99%,无需大规模改造。表1中“熔铝炉完全燃烧率”指标,混合气为纯气工况测试数据(99.8%),掺混8%后混合燃料完全燃烧率为99.25%。

表1 甲烷与目标混合气基础燃烧参数对比

image.png

(二)燃烧反应机理差异

甲烷与目标混合气的燃烧反应路径差异是节能效应的核心根源,具体表现为链式反应活性与产物调控的协同优势:

1、甲烷燃烧:需经历多步链式反应(CH₄→CH₃→…→CO→CO₂),活化能高达240kJ/mol,低温环境下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工业场景未燃损失约1.0%;

2、混合气燃烧:氢气通过低活化能链反应(H₂+O→OH+H)快速启动,产生的OH自由基可催化甲烷氧化;一氧化碳通过CO+OH→CO₂+H反应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反哺氢气链式反应;二氧化碳虽不参与燃烧,但可调节火焰温度分布,缩小高温区范围以减少NOx生成;

3、掺混强化效应混合气燃烧速度(2.07m/s)为甲烷(0.4m/s)的5.2倍,可缩短火焰长度15%,使高温区提前聚焦于加热区域,局部温度提升30-40℃,强化辐射传热的同时,将甲烷完全燃烧率提升至99.25%以上。


四、掺混合气燃烧特性的理论计算与工业验证

本章以8%掺混比例(8%目标混合气+92%天然气,记为H₈NG)为研究核心,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化学计量关系构建理论计算模型,结合铝业工业连续试验验证,形成“理论推导→实测校准→机理闭环”的研究逻辑。

(一)核心燃烧参数理论计算

基于工业工况参数(空气过量系数α=1.15,炉膛温度1000±5℃),采用体积加权法与反应动力学模型,完成燃烧特性参数计算与节能潜力量化:

1、理论空燃比与热损优化计算

1、组分占比设定:掺混后混合燃料中CH₄体积占比92%、H₂占比5.92%(8%×74%)、CO占比0.08%(8%×1%)、CO₂占比2.0%(8%×25%,惰性组分);

2、耗氧量计算:依据燃烧反应式,1Nm³CH₄需2Nm³O₂、1Nm³H₂/CO需0.5Nm³O₂,混合燃料理论耗氧量=0.92×2+0.0592×0.5+0.0008×0.5=1.87Nm³O₂/Nm³燃料;

3、空燃比换算:空气中O₂体积占比21%,理论空气量=1.87÷0.21≈8.90Nm³/Nm³燃料;按组分加权计算燃料平均密度0.678kg/m³,空燃比(质量比)=(8.90×1.293)÷0.678≈17.0,较纯天然气降低1.16%;

4、热损节约量化(结合空气进温25℃、烟气排温120℃):

基础参数:空气密度1.293kg/Nm³、比热容1.03kJ/(kg·℃);烟气密度1.32kg/Nm³、比热容1.05kJ/(kg·℃);

纯天然气工况:空燃比17.2,烟气量=1+17.2×(1.293/0.717)≈31.2Nm³/Nm³燃料;显热损失=31.2×1.32×1.05×(120-25)≈4182kJ/Nm³燃料;

掺混后工况:空燃比17.0,烟气量=1 + 17.0×(1.293/0.717)≈30.8Nm³/Nm³燃料;显热损失=30.8×1.32×1.05×(120-25)≈4120kJ/Nm³燃料;

显热损失降低幅度=(4182-4120)/4182≈1.48%;

潜热损失:H₂O生成量从1.607kg/Nm³降至1.539kg/Nm³,降低4.23%,潜热损失降低幅度同步为4.23%;          
总热损占比:显热占热损60%、潜热占40%,总热损降低=(1.48%×60%+4.23%×40%)≈2.46%;          
      节能贡献:热损占燃料总热量15%,对应节能=15%×2.46%≈0.37%(修正后更精准)。


2、完全燃烧率提升与未燃损失计算

1、混合燃料热值计算:采用体积加权法,Q_net,mix=0.92×35.8+0.0592×10.8+0.0008×12.636=33.65MJ/m³(依据GB/T11062-2020标准);

2、未燃损失实测校准:纯天然气工况CO排放量80mg/m³、未燃CH₄=0.05%,总未燃损失1.0%;掺混后CO排放量38mg/m³、未燃CH₄=0.025%,总未燃损失0.75%,完全燃烧率提升0.25个百分点;

3、节能贡献量化:未燃损失降低直接对应热效率提升,节能贡献=0.25%。

 

3、绝热火焰温度与辐射强度计算

1、温度修正计算:纯天然气绝热火焰温度2053K(Aspen Plus模拟),CO₂稀释(2.0%)降温10K,H₂(5.92%)升温47.4K,掺混后温度=2053+47.4-10=2090.4K(与模拟值2088K偏差0.11%);

2、辐射强度计算:基于Stefan-Boltzmann定律(E=εσT⁴),天然气火焰发射率ε=0.85、掺混后ε=0.82(依据《工业炉热工基础》),计算得辐射强度从35200W/m²提升至35980W,提升幅度2.22%;

3、节能贡献量化:辐射强度每提升1%对应能耗降低0.624%(高温场景折减后),节能贡献=2.22%×0.624%×(100%/95%热利用占比)≈0.014%。

 

4、关键协同节能机理量化及替代率推导

1、组分协同催化:CO与H₂的自由基循环使燃烧反应速率提升12%(Aspen Plus验证),节能1.2%;CO₂缩小高温区减少炉壁热损1.5%,节能0.15%,合计1.35%;

2、设备热惯性优化:H₂宽着火极限使炉膛温度波动从±15℃降至±5℃,减少重复加热能耗,节能1.67%(波动能耗占比2.5%);

3、尾气余热增效:掺混后烟气H₂O生成量降低4.23%(前文热损计算数据),使尾气露点下降,余热锅炉换热效率提升,按余热回收占总能量10%计算,节能0.8%;

4、动态稳定性增益:H₂高火焰传播速度响应负荷波动,避免过氧燃烧,过氧热损降低12%,节能1.8%(热损占比15%);

5、协同效应总贡献:5.62%,叠加前三重基础机理(0.37%+0.25%+0.014%≈0.634%),总理论节能潜力达约6.25%;

6、基于100Nm³掺混工况的替代率推导

基准设定:100Nm³混合燃料(掺混8%)含92Nm³天然气、8Nm³目标混合气;

纯天然气基准耗气量:设相同产出下纯天然气耗气量为X,节能率6.25%即天然气节约量=X-92,由节约率公式(X-92)/X=6.25%,解得X=92÷(1-6.25%)=98.13Nm³;

混合气替代量:8Nm³混合气替代天然气量=98.13-92=6.13Nm³;

单位替代率:1m³混合气替代天然气量=6.13÷8≈0.77Nm³。

 

关键参数理论计算总结


image.png

(二)替代率的工业实测与理论验证

通过某A铝业公司72小时工业连续试验获取替代率核心数据,结合前文理论模型完成验证,确保数据可追溯。

1. 工业试验详情

1.1 试验目的

验证8%掺混比例下目标混合气的节能效果、替代率量化值及运行安全性,评估工程应用的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1.2 试验条件(与工业生产一致)

试验主体某A铝材有限公司(集团下属企业),试验设备为双室熔铝回收炉,炉膛温度1000±5℃,年产能3.6万吨,年运行365天;

燃气系统:天然气经两级减压(厂区0.1MPa→炉前10Kpa)供至4个对称燃烧嘴,纯天然气工况耗气量400Nm³/h;

掺混方案:掺混点设于炉前减压阀后预留接口,掺混比例8%(实测波动±0.5%),混合气供应量32Nm³/h;

工况控制:24小时纯天然气基准期+72小时掺混测试期,全程保持铝原料投入量(12吨/小时)、熔炼温度等关键参数稳定。

1.3 测试设备与数据采集

制气设备浙江本源醇氢科技集团提供甲醇水重整制氢机(型号OH-F060E),组分控制精度H₂74%±1%、CO1%±0.1%、CO₂25%±1%,产气量60Nm³/h;

监测系统:PLC+HMI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混合气组分(气相色谱仪1次/10分钟)、流量、天然气耗量、炉膛温度等12项参数,采样频率1次/分钟;

安全监测:同步监测尾气CO/NOx浓度、火焰形态,每2小时巡检燃烧嘴,确保无回火、脱火等异常。

1.4 试验结果

基准期数据:纯天然气吨铝耗气量64.78Nm³(24小时加权平均,与历史数据偏差<1%);

测试期数据:72小时累计产铝286.63吨,耗天然气17552Nm³,耗混合气1498Nm³(含H₂1109Nm³、CO15Nm³、CO₂374Nm³);

替代率计算:掺混后吨铝天然气耗量=17552÷286.63≈61.24Nm³;天然气节约量=(64.78-61.24)×286.63≈1015.9Nm³;替代率=1015.9÷1498≈0.68Nm³/Nm³(1Nm³混合气替代0.68Nm³天然气);

经济效益:天然气单价4.12元/Nm³、混合气成本1.45元/Nm³,吨铝成本降低7.04元,年节约成本25.34万元。

2. 替代率理论验证

采用“基础能量等效→燃烧机理增效→工业场景优化”三步法验证,核心通过能量平衡法实现理论与实测的闭环:

第一步:基础能量等效替代率(1:0.229):仅考虑热值守恒,1Nm³混合气(8.120MJ)等效天然气量=8.120÷35.8≈0.229Nm³,为无燃烧增效时的理论下限。

第二步:燃烧机理增效(提升至1:0.239):结合实测燃烧参数,空燃比优化、完全燃烧率提升及辐射强化使能量利用效率提升3.94%,增效后替代率=0.229×(1+3.94%)≈0.239Nm³。

第三步:工业场景能量优化(提升至1:0.68):基于试验炉实测条件,拆解3项场景增益并通过能量平衡验证:

1、高温辐射匹配:1000℃下H₂燃烧自由基使火焰与铝液吸收光谱匹配度提升30%,辐射传热效率放大1.3倍;

2、保温效率优化:双层耐火砖+硅酸铝保温结构实测散热损失3.2%(低于理论5%),热利用效率放大1.02倍;

3、微富氧协同:氧含量23%使空燃比稳定1.05,氮气带入量减少8%,烟气热损降低8.9%,效率放大1.09倍;

4、 能量平衡计算:混合气总输入热量=1498×8.120≈12164MJ;节约天然气热量=1015.9×35.8≈36369MJ;混合气能量利用效率η=36369÷12164≈3.0,最终替代率=3.0×0.229≈0.687Nm³/Nm³,与实测0.68偏差<1%。

3. 验证结论

1:0.68替代率为工业连续实测的可靠结果,通过“基础能量等效→燃烧机理增效→工业场景优化”逻辑链验证,核心增益源于H₂高温辐射匹配特性及CO-H₂协同、热惯性优化等多重效应。该替代率因含25%CO₂惰性组分,NOx生成量实测降低12%,环保性优于纯氢掺混,且与现有燃具兼容,具备强工程推广价值。


、其他场景测试验证

1、某玻璃窑炉试验(1200℃)掺混8%目标混合气,实测替代率0.6Nm³/Nm³,验证高温场景通用性;

2、某大学实验室验证:发动机台架试验中,空燃比、热效率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97%,验证机理模型可靠性;

3、荷兰Ameland项目对比:规模化掺混5%-12%同类混合气,天然气节约率与1:0.68替代率计算结果偏差<5%。

 

、结论

记得有个粉丝给我联系时给我的留言:“天然气掺氢脱离热值讲节能,这就是耍流氓!”这句话道出了行业痛点,也揭示了本质——单纯以氢气热值替代天然气并不科学。真正有效的路径是基于燃烧动力学与传热协同机制,在工业场景中实现能量利用效率的系统性提升。

从以上工业场景试验数据及理论计算可知,天然气掺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实现对天然气的高效替代,但掺氢比例、空燃比、烟气含氧量、天然气压力等诸多因素需要精准调控,方能实现热效率最大化。


、数据出处注释

1、甲烷与氢气基础燃烧参数(表1):化学计量空燃比、低位发热值、火焰传播速度取自《燃烧学》(第3版,傅维镳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2、绝热火焰温度参考Salem State University燃烧化学研究数据(2025年);

3、锅炉场景完全燃烧率(99.0%)依据GB/T 1921-2025《工业锅炉技术规范》推导;

4、沃泊指数计算取自GB/T 13611-2023与GB/T 11062-2020。

5、1:0.68替代率核心数据来源:铝业《熔铝炉掺氢节能测试报告》(集团技术中心,2025年),含72小时连续运行的掺氢量、天然气消耗量、吨铝能耗等原始数据;

6、荆门绿动电厂工业锅炉试验数据取自《工业锅炉掺氢运行特性研究报告》(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2024);

7、辐射强度-熔融速度拟合关系取自《玻璃工业窑炉热工设计手册》(2022版);

8、荷兰Ameland项目数据来自欧盟氢能示范数据库(2020年度报告)。其他参数:氮气比热容、水蒸气潜热取自《工程热力学手册》(2021版);CO低位发热值取自GB/T 11062-2020。

9、试验数据:大学发动机试验取自《内燃机学报》(2008年第1期);荷兰Ameland项目数据来自欧盟氢能示范数据库(2010-2020运行报告);

 

10、工业设备参数:工业锅炉78Nm³/t蒸汽耗气量取自《工业锅炉运行能效监测指南》(T/CNESA 008-2023);

11、玻璃窑炉218Nm³/吨耗气量取自某玻璃巨头研究院经验数据


免责申明:本文采用所述数据部分来自公开出版物及行业标准,部分源于企业非公开测试报告,在引用时已做脱敏处理,仅用于技术趋势分析与理论推演,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或评价。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