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定调!十五五规划锚定碳与绿证核心价值
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专章中,明确将“碳市场深化”与“绿证市场化”作为双碳目标落地的核心抓手。这一部署绝非简单的政策延续,而是将碳资产与绿证从“环境治理工具”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战略转向。
国家能源局与生态环境部的数据已印证政策落地的紧迫性:2024年全国碳市场覆盖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绿证交易量同比暴涨3.6倍达4.46亿个,但与《建议》提出的“2030年碳市场全行业覆盖、绿证国际互认”目标相比,仍有巨大市场空间待释放。当浙江光伏企业靠绿证年增收2100万元、钢铁厂借碳交易降本12%成为常态,一场由政策驱动的“绿色权益价值重构”已全面启动。
科普打底:3分钟搞懂碳与绿证的“核心逻辑”
在拆解机会前,先厘清两个关键概念,看懂双碳市场的底层逻辑:
1.碳市场:给“排放权”定价的减排战场
碳市场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分配碳排放权,核心标的是碳排放配额(政府给企业的排放额度)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企业通过减排项目获得的“负碳资产”)。简单说,超标排放的企业要花钱买配额,减排超标的企业可卖CCER赚钱,形成“减排有奖、超标受罚”的倒逼机制。
2024年全国碳价稳定在60-70元/吨,而《建议》明确“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随着2027年“逐步转向总量控制、推行有偿配额分配”政策落地,碳价上涨空间已被政策锁定。
2.绿证:绿电的“环境身份证”与“变现凭证”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唯一环境属性证明,1个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绿电的减排价值。过去绿证依赖补贴,如今《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求“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动绿证成为企业落实消纳责任、突破国际壁垒的核心凭证。2025年1月全国累计核发绿证达51.86亿个,但交易量仅6.06亿个,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一、政策锚定:十五五给碳与绿证划下“三大底线”
《建议》与后续配套的《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共同构建起十五五双碳市场的“制度骨架”,三个政策信号决定了未来5年的机会方向:
1.范围扩容:从“22行业”到“全领域覆盖”
《建议》明确碳市场扩容路线图,生态环境部已细化部署:2027年前纳入建材、化工、民航等10个高耗能行业,2030年实现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全覆盖,管控企业数量从当前2162家增至超2万家。同时,绿证强制采购范围从“央企国企”扩大到“年用电量超500万千瓦时的工业企业”,仅高耗能行业就将新增绿证需求超15亿个。
2.机制协同:打通“电-证-碳”的价值通道
这是十五五最核心的制度突破,解决了过去三个市场“各自为战”的痛点:
碳与绿证衔接:企业购买的绿证可按1:0.8的比例抵扣碳排放核算量,例如某钢铁厂年购100万个绿证,可直接抵消8万吨碳排放,相当于节省480万元碳成本(按60元/吨碳价计);
电与证价联动:绿证价格与电力现货价格绑定核算,南方区域已实现绿电交易溢价1.85分/千瓦时,未来将全国推广;
跨部门监管:建立发改委、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联合数据平台,打通发电量、碳排放量、绿证交易数据,杜绝“漂绿”造假。
国际接轨:绿证成为“破壁垒”的关键工具
针对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正式生效,《建议》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明确推进绿证国际互认。这意味着国内企业持有的绿证可直接用于抵扣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成本,以中欧光伏组件贸易为例,一张绿证可降低约3欧元/块的碳关税成本,出口企业绿证采购需求已进入爆发期。

二、核心机会:四类主体的“赚钱逻辑”全拆解
十五五期间,碳与绿证的机会已从单一交易延伸到全产业链,不同主体都能找到适配的切入路径:
1.能源企业:从“卖电”到“卖碳+卖证”的收益升级
这是最直接的收益方,形成“电量+环境权益”的双重盈利模式:
绿电企业:光伏/风电项目发电量除了卖电,还能核发绿证出售。以10万千瓦光伏电站为例,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可核发15万个绿证,按当前0.2元/个的价格,年增收300万元;若2030年绿证价格涨至0.8元/个,年增收将达1200万元;
减排项目方:垃圾焚烧、林业碳汇等项目可开发CCER,1吨CCER当前成交价约55元,十五五期间随着需求激增,价格有望与碳配额趋同;
综合运营商:国家电投等企业已布局“风光储+碳管理”一体化,通过绿电消纳产生绿证,再用CCER抵消自身碳排放,实现“零碳发电+权益变现”。
2.高耗能企业:从“被动缴费”到“主动套利”的成本优化
强制约束下的“逆向机会”,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
配额管理套利:在碳价低位(如每年Q1淡季)买入配额,高位(如Q4履约期)卖出,某化工企业2024年通过此策略节省成本420万元;
绿证抵扣策略:优先采购与出口商品产能匹配的绿证,既满足CBAM要求,又能抵扣碳排放,一举两得;
需求响应联动:参与电网需求响应降低用电负荷,间接减少碳排放,获得碳配额奖励,江苏某钢铁厂因此年获奖励配额8000吨。
3.金融机构:碳金融“创新工具箱”的蓝海市场
随着市场成熟,金融产品已从基础交易延伸到衍生品:
融资工具:银行推出“碳配额质押贷款”,企业可将持有的配额按8折质押融资,某火电企业用100万吨配额贷到4800万元;
投资产品:券商发行绿证ETF、碳配额指数基金,2024年首只绿证ETF募集规模达35亿元;
风险管理:推出碳期货、绿证掉期等衍生品,帮助企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试点碳期货仿真交易。
4.服务机构:从“咨询”到“全链条运营”的价值深耕
专业服务需求爆发,催生千亿级市场:
核查认证:企业碳排放核算、绿证溯源核查需求激增,第三方核查机构市场规模年增40%;
交易代理:为中小企业提供碳配额/绿证代买代卖服务,按交易额收取1%-3%佣金;
跨境服务:帮助出口企业对接国际绿证标准(如I-REC),收取认证服务费,浙江某服务商年服务企业超200家。
三、实操案例:3个真实案例看懂如何落地赚钱
理论之外,这些正在发生的案例更具参考价值:
案例1:光伏企业的“绿证增收术”
主体:河北某15万千瓦光伏电站
操作:2024年发电量2.2亿千瓦时,核发22万个绿证,其中10万个按0.23元/个卖给本地钢铁厂,12万个通过跨境平台按0.5欧元/个卖给德国企业
收益:国内绿证增收230万元,跨境绿证增收420万元,占电站总利润的28%
关键:提前布局国际绿证认证,抓住中外价格差
案例2:钢铁厂的“碳成本优化方案”
主体:江苏某年排放800万吨的钢铁企业
操作:1.淡季以62元/吨买入400万吨配额,旺季以78元/吨卖出200万吨,套利3200万元;2.采购100万个绿证,抵扣80万吨碳排放,节省4960万元
收益:合计降低碳成本8160万元,占总用能成本的9%
关键:结合配额交易与绿证抵扣,实现“双向套利”
案例3:券商的“碳金融产品创新”
主体:某头部券商
产品:推出“绿证+碳配额”复合型理财产品
逻辑:将80%资金用于购买优质光伏项目绿证,20%用于碳配额波段交易,通过对冲策略降低风险
业绩:2024年产品收益率达18.7%,远超同类固收产品
关键:利用电-证-碳联动机制,分散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