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关口。一面是国际农产品凭借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低价冲击,一面是国内百姓对“米袋子”、“菜篮子”价格敏感的民生诉求。在这双重压力下,无数坚守在田间地头的第一产业从业者,常常感到“一片哀鸣”。单纯依靠种植和养殖,利润微薄如纸,一场天灾、一次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10月24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精准指出了这一核心症结:“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这一判断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已从行业议题上升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困境根源:单一“一产”模式的系统脆弱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农业困境简单地归咎于国际竞争或政策支持不足,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国家在保障民生福祉上负有首要责任,正如“十五五”规划所强调的,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牢端稳”,这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价格可及性。

若试图通过无限制的补贴来填补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利润缺口,非但会形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更会扭曲市场信号,造就一个依赖“输血”的虚弱产业,最终导致“生产者得不到真正提升,消费者买不到质优价廉产品”的双输局面。
二、破局之道:“三产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五五”规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短短九个字,意味着农业必须从单一的“生产思维”向完整的“产业思维”跃迁。
第二产业是农业价值的“放大器”。根据内蒙古等地的实践,通过“二产带动一产、产业链条完整、业态功能多样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能有效解决农产品保质期短、运输难、形态原始的问题。
第三产业是农业价值的“倍增器”。“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通过品牌故事、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等,塑造产品独特性,摆脱同质化价格战。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民宿经济等服务业态,将农业的“生产过程”和“乡村环境”本身变成了可销售的商品。
三、政策转向:从“普惠补贴”到“精准赋能”的智慧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的政策导向正在发生深刻而明智的转变。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已显示出这一趋势,补贴重点集中于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环节。
同时,“十五五”规划提出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将“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这意味着政策资源正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精准滴灌:

扶持二产:如内蒙古般“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培育三产:投资农村物流、冷链等基础设施,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训农村电商人才。
促进融合:直接鼓励“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这种政策导向的核心是:不再仅仅“给鱼”,而是更侧重于“教你钓鱼”,并帮你建设“鱼塘”和打通“销路”。
四、从业者转型:从“传统农人”到“产业主体”的身份重构
这一转向,对所有农业从业者而言,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坐等救市,绝非长久之计;主动求变,方能浴火重生。
那些仍然停留在“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期盼政策直接发钱的旧思维,已然行不通。新时代的农人,必须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理人” ;必须是能够链接市场、创建品牌、玩转流量的“新农商” 。

他们需要勇敢地跳出单一生产的窠臼,或联合组建合作社发展初加工,或开放农场拥抱体验经济,或借助电商平台直达消费者,在“十五五”规划引领的融合发展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新坐标。
“十五五”规划为中国农业描绘了清晰蓝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三大支柱共同构筑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坚实路径。
归根结底,中国农业的突围,是一场关乎思维方式与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摒弃对单一产业的路径依赖,通过“接二连三”的融合,构建一个强大、有韧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不仅是提升农业从业者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全体国民享受到多元化、高品质农产品的根本之策。前路已在“十五五”规划中指明,唯有望见趋势、拥抱变化者,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困境中觅得坦途。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