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沙漠、废矿区,这些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正孕育着一种神奇的植物——芦竹。它不仅悄然改变着中国的生态版图,更成为能源、化工、航空等多个领域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芦竹,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成为解锁绿色未来的“全能战士”。
在天津的盐碱地上,培育出的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高达86%以上,含碳量大于46%。
在新疆阿克苏的沙漠里,芦竹组培种苗顽强生长,根系深扎地下33厘米,牢牢锁住流动的沙土。从沿海滩涂到西北沙漠,从废弃矿区到边际土地,芦竹正展示出其非凡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潜力。

01 盐碱地治理:从“不毛之地”到“绿色矿山”
芦竹凭借其强大的抗逆性,成为了盐碱地治理的新利器。 传统盐碱地改良成本高、周期长,而芦竹却能做到“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
在天津滨海新区,运用创新的盐碱地六步联合立体改良工艺种植芦竹,第二年亩产干物质可达1.27吨,第三年亩产干物质提升至3.15吨,可确保达产亩产干物质稳定在4吨及以上。
这不只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5年4月,天津瑞恒茂新能源公司在黄骅市启动的“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预计每年将收获40万吨及以上芦竹干基原料,创造产值2.2亿元。
盐碱地从此不再是农民的负担,而成为了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02 能源革命:从“绿色电力”到“绿色燃料”
在能源领域,芦竹正展现出其全方位的应用潜力,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新路径。
电力领域,芦竹替代煤炭进行掺烧已成为降低碳排放的有力举措。2025年1月8日,国家电投能研院在百万千瓦机组上成功进行了芦竹掺烧试验,掺烧比例高达25%。
按单台百万机组掺烧25%生物质计算,年利用4500小时可实现发电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44万吨。
供热领域,芦竹生物质燃料正成为可持续热源的优先选择。它不仅环保无污染,燃烧过程几乎不产生硫、磷等污染物,还能为企业节约10%以上的蒸汽成本。
交通领域,芦竹经深加工制成的绿色甲醇、乙醇、航煤等,为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力。瑞恒茂集团的10万吨/年竹醇一体化项目,规划投资11亿元,年销售额预计达6亿元,投资收益率可达30%。
03 材料创新:从“以草代塑”到“纳米纤维素”
** beyond能源领域,芦竹在材料科学方面也展现出广阔前景。**
2025年5月,天津市瑞恒茂集团与多家企业和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围绕芦竹资源高效利用与纳米纤维素绿色智造展开深度合作。芦竹“绿州一号”纤维素含量大于46%,长度约为1.2-3mm,大跨度地覆盖了短纤至中长纤生产制造。
这意味着芦竹可应用于造纸、纺织、复合材料等多应用场景。
合作方永续新材料主要从事“以竹代塑”新质产品研发,其核心团队来自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蔬果保鲜、纳米增强复合塑料及水性涂料系列产品,打通了生物基材料的绿色转化路径。
这实现了“以草代竹”的技术跃迁,颠覆了传统生物质原料体系。
04 生态修复:从“沙漠卫士”到“碳汇高手”
芦竹的生态价值不仅在于改良土壤,更体现在其卓越的固碳能力。
芦竹是名副其实的“碳汇高手”。多倍体芦竹固碳量达7-10吨/亩,是热带森林的5倍、水稻秸秆的15倍。这种强大的固碳能力,使芦竹在碳交易市场具有巨大价值潜力。
在新疆阿克苏的试验田,芦竹还扮演着“沙漠卫士”的角色。单株芦竹年固沙量达2立方米。三个月时间,原本白茫茫的盐碱地泛起连片绿意,芦竹根系网络已初步形成“固沙网”。
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在“三北”工程区推广芦竹10万亩,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千亿级产业链。
05 产业扩张:从“单一项目”到“全产业链”
随着芦竹价值被不断发掘,全国各地正在加快芦竹产业布局。
瑞恒茂集团打造的绿色零碳循环经济产业闭环,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固废生产肥料与土壤改良剂,支撑芦竹种植水肥一体化工程,为芦竹生物质丰产奠定基础。
这种全产业链模式正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5年2月,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市瑞恒茂新能源有限公司举行十亿级绿色零碳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未来,集团将快速围绕生物质能源和材料,以多倍体芦竹为抓手深入谋划一批高附加值项目。
瑞恒茂集团还计划打造生物质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10万吨/年食用蛋白、5万吨/年牛磺酸、10万吨/年绿色航煤SAF等项目,配套种植50万亩芦竹作为原料。
届时,通过芦竹固碳,可抵减园区总碳排放,实现“动态零排”。
芦竹产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布局,从天津、河北,到新疆、安徽等地,都能看到芦竹的身影。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绿色甲醇存量替代市场规模将突破2.5亿吨,而芦竹正是绿色甲醇的重要原料。
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持续突破,芦竹有望在能源、化工、材料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