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公司集中转让项目确实反映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但与其简单说是“行业寒冬”,不如看作是一次深度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阵痛。这背后有短期挑战,也有长期趋势,让我为你梳理一下。
一、如何看待燃气项目转让增多
近期燃气项目转让案例明显增多(2025年6月末以来,北京产权交易中心上相关产权转让项目有8起,高于上年同期),且多家被转让的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这主要是由以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
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成本压力攀升:
1.1 终端需求放缓:“终端电气化”趋势(如工业锅炉“气改电”)正在挤压传统燃气市场,导致城燃行业面临终端需求下滑的挑战。
1.2 气价机制不顺: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尚未完全顺畅,当国际气价波动时,下游企业采购成本高企,但销售价格调整可能滞后,利润空间被挤压。
1.3 接驳业务萎缩:房地产行业下行叠加“煤改气”政策进入尾声,导致新的燃气接驳业务量锐减。这部分业务以往利润较高,其萎缩对企业整体利润影响较大。
1.4 老旧管网改造负担:全国有近10万公里的老旧管网需要改造,这笔不菲的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给不少燃气公司,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政策与监管驱动行业整合:
2.1 “一城一企”政策推动:多地政府(如浙江、广东、山西)出于安全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考虑,推行“一城一企”或“一县一企”的整合政策,这促使许多中小型燃气企业寻求被并购或退出市场。
2.2 安全监管趋严:近年来燃气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政府对燃气公司的安全监管要求更为严格。提高安全标准意味着需要增加投入,这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企业主动战略调整与“优胜劣汰”:一些大型燃气集团(如昆仑能源)出售部分项目,也是其主动优化资产结构、退出盈利不佳或不符合长期发展战略区域的举措。同时,行业经历早期跑马圈地后,本身也进入了 “优胜劣汰”的整合阶段。
二、寒冬还是重构?行业的转型探索
虽然传统燃气销售和接驳业务面临挑战,但行业并非没有出路。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 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这是头部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例如:
1.1 港华智慧能源:2025年上半年其可再生能源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5%,营业额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燃气接驳业务。
1.2 新奥能源:将其“泛能业务”视为公司未来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致力于基于现有用户基础延伸服务和数字化能力。
1.3 深圳燃气:王文杰董事长提到,工业客户的用能需求日益多元(制冷、制热、蒸汽、电力),因此提升综合能源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2. 技术创新与高效利用:天然气在交通领域(如LNG重卡) 的需求增长显著,并与氢能等绿色能源融合探索(如天然气掺氢发电、供热等项目)。
3. 市场化改革深化:国家正在持续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包括完善价格联动机制、推动管网公平开放等。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形成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三、未来行业格局展望
未来的燃气行业格局,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
1. 市场集中度提升:“一城一企”政策导向和规模经济优势,将促使行业加速整合,未来可能形成 “全国性龙头 + 省级能源平台 + 区域性特色服务商” 的格局。
2. 角色定位转变:燃气公司的角色可能会从单一的“燃气供应商”逐步向 “综合能源服务商” 转变。
3. 差异化生存:部分中小型企业或许可以通过聚焦特定区域、细分市场(如工业点供) 或提供特色服务来找到生存空间。
四、给不同关注者的启示
1. 对于行业从业者:需要关注行业变革,提升自身在综合能源、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和能力。
2. 对于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重点关注那些转型步伐迅速、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强、成本控制得宜的头部企业,以及对政策调整和气价波动敏感度较低、拥有优质资产和稳定现金流的公司。
3. 对于政策制定者: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完善灵活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
五、总结
燃气公司集中转让项目,更像是行业在内外压力下的一次 “深度洗牌”和“结构重构” ,而非简单的“行业寒冬”。它宣告了过去依赖接驳费和规模扩张的旧时代渐近尾声,迎来了一个需要依靠精细化管理、综合能源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
虽然阵痛不可避免,但对于一个朝着更加市场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的行业而言,这或许也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