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关注合成气的来源?
在能源转型的讨论中,合成气(Syngas)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它不仅是 甲醇、费托燃料、氨合成 等化工过程的中间体,更是 氢能与碳利用之间的桥梁。然而,不同的制备路径,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能耗水平、碳排放强度与经济性。
因此,弄清楚合成气的来源路径,对于理解它在“双碳”战略和PtX体系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本文将对 化石燃料 → 生物质 → CO₂转化 三大路径进行全面对比。
二、化石燃料路径:高效率但高碳排
1. 主要工艺
煤气化:通过高温部分氧化煤炭,生成 CO 和 H₂;
天然气蒸汽重整(SMR):甲烷与水蒸气反应,得到 CO 和 H₂;
部分氧化(POX):在高温高压下直接氧化天然气或重油。
2. 优势
技术成熟、装置规模大,全球合成气 >80% 来自化石燃料;
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与下游化工(甲醇、氨、烯烃)高度匹配。
3. 劣势
碳排放强度极高,煤气化排放系数约 5–7 tCO₂/t H₂;
对碳捕集(CCS/CCUS)依赖度高;
未来受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严重约束。
三、生物质路径:碳中性但规模受限
1. 工艺逻辑
生物质气化:以农业、林业废弃物为原料,在高温下转化为合成气;
副产物利用:沼气(CH₄+CO₂)经重整转化为合成气。
2. 优势
理论上实现 碳中性:生物质吸收的 CO₂ 与释放的相抵消;
原料广泛,特别适合农牧业国家;
与生物质发电、沼气利用可形成区域循环。
3. 劣势
原料收集和运输成本高,规模受地域限制;
气化过程焦油、杂质多,净化成本高;
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应用需求。
四、CO₂转化路径:低碳甚至负碳的未来
1. 工艺逻辑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CO₂ + H₂ → CO + H₂O;
电化学还原:通过电解槽直接将 CO₂ 转化为 CO 或合成气;
耦合DAC:将大气中的 CO₂ 捕集后,与绿氢结合生成合成气。
2. 优势
与可再生能源高度契合,完全实现 低碳或负碳;
可利用 CCUS/DAC 中捕集的 CO₂,实现碳资源化;
与 PtX 路径(甲醇、E-SAF、绿色烃类)天然适配。
3. 劣势
技术仍处早期,效率和成本有待优化;
催化剂寿命、膜电极材料仍是瓶颈;
大规模产业化示范不足,资本投入高。
五、三大路径的对比分析
六、易普斯观点
在易普斯能源看来,合成气的未来一定会从 化石燃料依赖 逐步过渡到 CO₂转化主导,生物质路径则更多作为区域补充。
化石燃料 在短期内仍是全球合成气的主体,但随着碳市场和碳边境税推进,长期不可持续;
生物质 的价值在于区域型循环经济,而非全球化主力;
CO₂转化 是真正符合“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特别是 DAC + 绿氢 + 合成气的模块化工厂,将是未来 10–20 年的主赛道。
因此我们坚持判断:合成气不只是能源的中间体,而是碳资源化平台的起点。谁能把 CO₂ 转化路径做到可复制、可撬装,谁就能在下一轮能源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
七、结语
三条路径,三种命运。化石燃料路径是“过去的王者”,生物质路径是“区域的补充”,而 CO₂ 转化路径,则是“未来的主航道”。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合成气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而正在成为一个连接 碳捕集、绿氢与绿色燃料 的关键枢纽。
而在这一进程中,模块化、撬装化、可复制的合成气工厂,将成为真正推动产业化落地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