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持续加码,以及近几年工业企业“内卷”加剧和成本压力陡增,越来越多工业企业选择用生物质以替代天然气提供生产所需的能源。这似乎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笔者结合多年项目经验和调研观察得出结论,供行业从业者批评指正。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能可显著降低成本、帮助完成减排目标,并且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相对于天然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降低能源成本
对企业而言,生物质能源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其经济性。
1. 燃料成本优势显著:在同等热值条件下,生物质燃气的成本通常仅为天然气的1/2至2/3。例如,生产每吨蒸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约为250元,而使用重油和天然气的成本则分别高达300元甚至350元以上,生物质能节省约三分之一的能源支出 。有企业反馈,改用生物质燃气烘干和焙烧原料后,节省的能源成本甚至超过了公司原来的年利润。如果采用炭气联产模式,不仅可大幅降低蒸汽成本,副产物生物炭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和利润,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的收益。
2. 原料来源经济且广泛:生物质燃气主要利用的是农林废弃物(如秸秆、木屑、稻壳)以及城市有机垃圾等。这些原料本身成本较低,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区,不仅能降低燃料成本,还能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收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国家的大政方针高度一致。
二、环保与政策驱动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的减排压力增大,生物质能源的环保特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尤其是欧盟CBAM政策实施期限临近(2026年开始征收“碳关税”),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1. 近乎零碳排放:生物质燃料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被视为近期内大气碳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远低于化石燃料。例如,替代煤炭或天然气用于工业供热时,减排效果可达30%-60%
2. 满足环保政策要求:许多高耗能行业(如造纸、冶金、建材)面临严格的碳排放指标限制 。生物质能作为国家认可的可再生能源,其使用有助于企业满足环保监管要求,避免因碳排放超标带来的处罚或生产限制 。国家能源局、发改委等部门也多次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支持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多元化开发。
3. 参与碳交易获取额外收益:企业使用生物质能源产生的减排量,可以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相关机制参与碳市场交易,每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获得50-100元的收益,这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三、增强能源安全与稳定性
1. 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天然气价格受国际市场和地缘政治影响较大,波动频繁。近年来,由于俄乌战争的原因,天然气市场不可避免遭遇扰动。而生物质原料本土化供应能力强,有助于企业稳定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提升能源供给的安全性。
2. 实现区域能源就近利用:生物质能非常适合“就地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就近消费利用”的分布式能源模式。这对于解决偏远地区或工业园区能源供应、降低长途运输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四、具体工业应用场景
生物质能源并非概念,已在多个高耗能行业有了成熟且效果显著的应用实践。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优势突出,生物质能源的推广也面临一些挑战,但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成熟。
1.原料供应与物流成本:生物质原料存在分布分散、季节性强、密度低的问题,收集、储存和运输成本可能占总成本的30%-40% 。应对策略是推动“园区化”集中供气模式,多个企业共享燃气站,摊薄预处理与设备投资成本 ,以及建立健全原料收储运体系 。
2.技术适配与设备投资:生物质燃气热值通常低于天然气,且不同原料产气成分可能存在波动 。同时,生物质专用锅炉的初始投资高于燃气锅炉 。对此,一方面通过混燃技术(与天然气混合)、预热与富氧燃烧等技术优化解决热值问题 ;另一方面,合同能源管理(EMC) 模式越来越普及,由专业公司投资运营生物质项目,企业无需投入初始资金,并通过节约的能源成本分成共享收益 。
3.环保认知与政策标准:部分地区仍将生物质燃料误解为高污染燃料,参照燃煤锅炉的排放标准进行管控,抬高了企业合规成本 。这需要行业持续进行科普和市场教育,同时推动建立更科学、差异化的生物质燃料排放标准。
总而言之,工业企业纷纷转向生物质能源,是一场由经济性驱动、环保政策助推、能源安全战略引领的综合性选择。它不仅能直接为企业降本增效,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对国家“双碳”目标要求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持续完善,生物质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