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底将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完善碳计量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建立碳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开展碳计量技术研究应用、提升碳计量实测验证能力等,将为生物天然气行业的碳减排价值认定提供坚实保障。
碳计量是“双碳”战略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的核心环节。精准的碳排放数据,不仅能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碳足迹、发现减排潜力,还能为碳资产交易和气候信息披露提供可信依据。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国市监计量发〔2022〕92号)对碳计量的定义是:"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碳计量体系正在快速完善——从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细化,到计量设备的升级,再到监测技术的创新,都在为生物天然气行业的碳减排价值认定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国家碳计量中心的建设将为生物天然气的碳减排效益提供权威认证。例如,围绕煤电、钢铁、有色、水泥、玻璃、化工、林草等重点行业以及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碳计量需求,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
生物天然气是以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为原料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经净化提纯后与常规天然气成分、热值等基本一致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作为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它在碳减排方面优势显著。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生物天然气可以从生产侧、消费侧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在生产侧,可避免其生产原料作为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在消费侧,可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综合测算,每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可减排2.2千克到3.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随着国家碳计量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天然气的减排效益将获得更精准的量化认可,进一步凸显其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对企业而言,当前正是把握政策机遇、提升碳管理水平的关键窗口期。绿气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创新推出“互联互通 气证合一”模式,将生产、监测、核证与交易环节全流程打通,实现生物天然气碳数据的透明、精准管理。这一模式不仅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还提升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与效率。
在“双碳”目标引领和碳计量体系加速建设的背景下,生物天然气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更多权威认证平台落地,这一绿色能源将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部分文字及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及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