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迈向“净零排放”的背景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正逐步成为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点。
国际民航组织(ICAO)CORSIA机制要求2027年起强制管控航空碳排放;欧盟《ReFuelEU Aviation》法规也提出了明确的推进节奏:2030年SAF最低掺混比例提升至6%,2050年进一步提高至70%(其中至少35%为合成燃料)。这些政策不仅为航空脱碳确立了路线图,也加速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度变革。这一规定为欧洲航空脱碳明确了时间表,也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了绿色航空燃料产业链的加速布局。
作为当前公认最具减排潜力的路径之一,SAF被认为将在2050年前为全球航空业净零排放贡献超过65%的减排份额。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到205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将接近100亿人次,累计减排需求将达212亿吨。与传统航空燃料相⽐,SAF在全⽣命周期内最⾼可降低80%的碳排放量。然而,SAF的规模化发展目前仍面临诸多现实制约,如原料成本高、资源来源受限、产业链尚不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在各类原料路径探索中,生物天然气作为来源广泛、技术成熟、碳减排潜力显著的可再生气体燃料,正逐步被视为走向绿色航空的潜在路径之一。
生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城市有机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经过厌氧发酵产气、净化提纯后,可直接作为替代能源使用。与传统天然气相比,生物天然气在物理性能上高度兼容,在碳足迹上则显著优越,具备天然的“碳中和”特征。其全生命周期内不仅不增加额外碳排放,部分路径甚至具备“负碳”属性,契合当前全球航空燃料对原料可持续性、减排效益的高标准要求。
随着提纯、液化、输运等关键技术的日趋成熟,生物天然气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燃料等领域成为现实。更具前景的是,随着新兴电化学和热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突破,以生物甲烷为起点,延伸至SAF的生产路径,正在引起产业界和技术界的高度关注。
例如,在部分前沿探索中,通过SOEC-CH₄等新型电化学路径,有望实现生物甲烷与水蒸气的协同转化,生成CO₂与高纯度绿氢,为后续合成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提供高效、低碳的原料基础。
虽然目前这一路径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但从原料经济性、技术成熟度、排放强度等多个维度来看,其未来具备广阔的拓展空间。与部分依赖进口油脂或工业级合成气的SAF路径相比,以生物天然气为核心原料,具有成本更可控、供应更稳定、碳足迹更可追溯等突出优势。
在SAF日益多元化的原料版图中,生物天然气作为兼具再生性、可交易性与环境友好属性的能源介质,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绿色航空的关键支撑力量。绿气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将积极拓展生物天然气在高端燃料领域的价值链延伸,为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低碳化、本地化与规模化发展提供可实施、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资料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等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