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绿电直连模式的三大致命缺陷:一场注定失败的商业实验

时间:2025-03-19 09:20:29 来源:本站 点击:40次


绿电直连项目早期在三北地区推广,不过是政策催生的早产儿。在国家"双碳"战略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压下,202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曾明确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但这种"政策突围"本质上是地理条件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馈赠——年消纳十几亿度电的耗能巨头、广袤无垠的土地资源,让建个几百兆瓦的专线工程变得轻而易举。

从道理上来说这种"天时地利"的特殊产物,顺理成章都能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在西部都还是“违法行为”,无法落地,至今还想移植到经济发达地区,必然还将引发出更多的命缺陷。 
第一宗罪:公共资源的恶性挤占
在寸土寸金的工业园区,敷设一条年利用小时数仅千余小时的专用电缆,与国家"新基建"战略形成尖锐冲突。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统筹各类管线规划建设",但绿电直连项目却在制造"马路拉链"奇观。当深圳前海、苏州工业园等重点片区的管廊资源被低效电缆占满后,后续5G基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迫陷入"无地可容"的困境。这种政策执行层面的扭曲,让"优化营商环境"沦为空谈。
从其他行业跨界经验来看,“共享经济”才是当前一直主流推崇的商业模式,搭建平台,各个主体都在平台上一展风采,不搞特例,这才能最大化利用公共资源,原先红线内,你企业爱怎么折腾,外界也管不着,现在企业自身的需求,却占用公共资源,即便占用,使用率高倒也罢了,但偏偏利用率相比较于全年8760h的时长来说,只有1000出头,八分之一的利用率,如何能让公众信服。
 第二宗罪:投资风险的畸形转嫁
 第三方投资者在评估直连项目时,绿电直连直接入企业,那投资人最先考虑到得就是企业资信、存续性、自用比例等问题,如果用能企业自投还好,无非就是算笔账,外面拉绿电进来得投资成本和交关税哪个划算。
如果是第三方投,那必须要算投资回报,这一类项目如果还要交输配电价、系统运行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费等等,那么这个电站的收益跟地面电站没区别,但是承受得风险还是跟企业结算电费,全生命周期依赖企业资信这种问题,那第三方得投资必然要谨慎的多了。
 第三宗罪:成本劣势的死循环
通常情况下工业园区内的外线走地埋,西部架空线路成本还相对可控,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常规要求是电缆入地,比架空线路的成本高出近乎两个数量级,这造价成本蹭蹭的就上去了;同时运营过程中,这部分公共管廊的外线,自己运营又涉及到周边输电管廊的运维管理,风光企业哪懂这些,基本上都要求委托给电网公司运维管理,故运维费也比常规项目高。因此,绿电直连的项目造价无优势,运营成本控制无优势,那电价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存在竞争力欠缺的问题,那电价如果不具备竞争力,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碳关税考核要求,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项目企业自己投,算个总账还行,第三方投资不具备复制推广性。所以也不要谈隔墙售电什么之类的不靠谱的模式了,商业模式不经济,逻辑不闭环嘛。
欧盟电池法案倒逼企业直接使用绿电,说到底还是为了应对出口需求,这种个例需求,最多算是"伪创新",不能代表行业趋势。
小结
自市场经济以来,总归有个规律,效率高的,模式简单的,可复制推广;跨界行业应用的也是共享经济,共享的商业模式也都可以成功;换句话说就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早晚能解决,也就是说技术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如果要做绿电直供,个人建议还是开发一套绿电溯源的机制和技术,通过溯源的技术来解决绿电供应的问题,以我个人看绿电直连,实属过度产品,不用为了赶时髦,做一些未来可能是鸡肋的项目。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