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的CCUS领域有望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未来,中国有望构建百万吨级CCUS项目,推动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截至2025年1月,国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项目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8-2020年时间段:
1、华能集团北京高碑店热电厂碳捕集示范项目
2008年6月,由华能集团自主设计并建设的中国第一套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装置在华能北京热电厂投入运行,每年捕集3000吨CO2。装置投运以来,CO2回收率大于85%,纯度达到99.99%,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值。装置运行可靠度和能耗指标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捕集并用于精制生产的食品级CO2可实现再利用,以供应北京碳酸饮料市场。
2、华能集团上海石洞口碳捕集示范项目
华能集团于2009年12月在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启动的CO2捕集示范项目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2捕集技术,年捕集CO2规模达12万吨,捕集CO2纯度达到99.5%以上。捕集的CO2部分经过精制系统后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其余部分用于工业生产。该捕集装置在投产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装置。
3、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CCS项目
神华集团于2010年底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成功建设注入规模10万t/a的全流程CCS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利用鄂尔多斯煤气化制氢装置排放出的CO2尾气经甲醇吸收法捕集、纯化、液化后,由槽车运送至封存地点后加压升温,以超临界状态注入到1000~3000米深的目标地下咸水层,实现从捕集到封存的全流程CCS示范,注入规模可达10万吨/年,是世界第一个定位埋存在咸水层的全流程CCS工程。作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CUS领域重点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完成30万吨注入总目标,捕集尾气近35.6万吨。
4、中电投重庆双槐电厂项目
2010年1月,中国电力集团建设的重庆合川双槐电厂CO2捕集工业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该装置每年可捕集1万吨C02,浓度在99.5%以上,CO2捕集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中电投集团完成了15万t/a的碳捕集装置方案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展了CCS全流程方案预可研工作。目前该装置捕集的CO2主要用于焊接保护和电厂发电机氢冷置换等领域。
5、国电集团COz 捕集利用示范工程投产
时间:2011年底投运中试装置项目
规模:2万吨/年
技术特点:采用化学溶剂吸附过程,燃烧后捕集。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食品级应用。
6、 中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中石化在胜利油田建成了国内外首个燃煤电厂烟气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其中,在胜利燃煤电厂建成了年产能力4万吨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二氧化碳纯度大于99.5%。
7、华能集团天津绿色煤电IGCC电厂CCUS示范项目
华能集团天津绿色煤电250MW级IGCC机组于2011年建成投产,于2016年建成400MW容量且配备CO2捕集装置的IGCC机组,示范工程旨在研究开发、示范推广CO2近零排放的煤基发电系统,同时可大幅提高发电效率,并掌握大型煤气化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技术.
8、华中科技大学35兆瓦富氧燃烧项目
投产时间:2014年建成
项目规模:10万吨/年
技术特点: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应用方向:主要用于技术研究与示范。
9、华润海丰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示范项目
华润海丰电厂规划总容量为4x1000MW+4x1000MW机组,分期建设,一期1号和2号机组为2x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15年正式投运。碳捕集测试平台示范项目依托华润海丰电厂1号机组,设计并建设两套并行的碳捕集装置,且另外预留捕集装置位置。碳捕集测试平台设计碳捕集量不低于2万t/a,运行时间5500h/a。该平台建成后将是中国首个多技术并联国际性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也是南方首个CCUS中等规模试验示范项目。经过燃烧后捕集的CO2根据其纯化级别既可以进行食品级利用,也可以通过管道运输至珠江口盆地油田处进行地质封存或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10、浙江垃圾发电烟气碳捕集项目
该碳捕集工艺系统,以高效填料吸收塔和解吸塔为核心处理单元,通过优化工艺设计和设备布局,实现了烟气系统、有机胺吸收液循环系统、冷却换热系统、蒸汽及疏水系统的高效集成,大幅减少系统占地面积。
同时,配套采用自主研发的烟气碳捕集工艺高精度自动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并有利于实现碳捕集装置各项运行参数的精细化控制和成本控制,大大提高了碳捕集装置的经济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运行结果显示,在垃圾焚烧烟气CO₂含量8%左右条件下,系统CO₂捕集效率可达95%以上,各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1、北京华能高碑店电厂捕集项目
这是中国首个碳捕集装置,在华能北京热电厂投入运行,年捕碳量约为3000吨,该装置由华能集团独立设计和建造,捕集的CO2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装置投运以来,二氧化碳回收率大于85%,纯度达到99.99%,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值。装置运行可靠度和能耗指标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捕集并用于精制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可实现再利用,以供应北京碳酸饮料市场。
12、大庆油田EOR项目
1965年大庆油田就率先开展小井距单井组碳酸水试注试验,拉开了中国石油探索二氧化碳驱油(CCUS-EOR)的序幕。 这项技术就是把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油率。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水驱难动用、动用效果差的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和海拉尔油田强水敏性兴安岭油层,大庆油田在五个区块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现场试验。
2019年产油超过10万吨,占中国石油二氧化碳驱年产量的60%以上。
13、中石油吉林油田EOR项目
吉林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CCUS-EOR全流程示范项目,该项目包括5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示范区,年产油能力10万吨,年埋存能力35万吨,年埋存能力相当于每年植树280万棵。目前吉林油田正全力推进20万吨CCUS开发方案落地实施,规划建设百万吨CCUS示范区。
14、内蒙古通辽CO2地浸采铀项目
本项目用二氧化碳和氧气地浸采铀,独联体国家有相关资料,原理是在地下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后,形成的碳酸氢根离子与矿层中的铀发生反应,使铀溶解在溶液中,并可有效抑制钙离子沉淀的形成。
“人潜入水中吐口气,水面能看到一个泡。”核化冶院副总工程师谭亚辉说,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说明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气体在液体中容易逸出,要将气体加入液体,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让气体溶于液体注入矿层,然后让液体选择性溶出矿层中的铀,回收的时候将铀分离。
15、天津华能绿色煤电IGCC电厂碳捕集项目
通过依托“十一五”863重大项目——我国首套250兆瓦级IGCC示范工程,旨在研究开发基于IGCC的二氧化碳捕集关键工艺和设备技术。
目前,国内多家企业正在探索开展CCS技术的试验与示范,而中国华能始终走在该领域前列。华能在开展燃烧后捕集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二段炉产生的煤气为原料,建成了一套30MWth(兆瓦热)二氧化碳捕集示范系统。该系统由华能自主设计建设, 采用低水汽比耐硫变换等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率达到90%以上,年捕集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10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烧前碳捕集装置。
16、河南中石化华东油田EOR项目
华东油气田液碳公司与南化公司合作建设的CCUS示范基地分两期建设成每年10万吨的捕集装置,截至2021年4月27日已累计回收二氧化碳16.5万吨,应用到油田企业驱油增产约5万吨。
华东石油局液碳公司驱油队成立于2013年,2015年顺利进入浙江油田、江苏油田,近两年相继进入吐哈、东北等油田,驱油队成了液碳公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截至到目前累计驱油应用二氧化碳36万吨,占液碳公司营业收入的37%。
17、上海华能石洞口电厂捕集示范项目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的产品,初期以循环利用、总量控制作为主要的处理方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
首次提出了双吸收塔布置的碳捕集工艺,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分级吸收再生烟气脱碳系统创新概念,能耗较低;提出了带自循环和激冷的喷淋脱碳系统,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得到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优化运行和控制能耗的规律,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工艺设计软件包,成功应用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二期项目12万吨/年二氧化碳补集装置工程示范项目中。
18、安徽海螺集团水泥窑烟气CO2捕集纯化项目
安徽海螺集团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先河,建成了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万吨。
这一项目由海螺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投资5500余万元,从2018年10月22日开始运营。在烟气洗涤塔旁,一条管道连接着两个大大的金属球,水泥窑烟气去除粉尘等杂质后,到达吸收塔内被吸附剂吸收形成富液,再通过加热析出95%纯度的二氧化碳,最后精馏到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从而完成碳捕捉,控制碳排放。
19、中海油丽水36-1气田CO2分离项目
中国海油丽水36-1气田开发的实践经验,针对高含碳、储量小、产能低、收益小的边际气田,就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加工为食品级商业产品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天然气田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符合"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保护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项目实施的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与经验,将为国内其他高酸性气田开发的二氧化碳利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华润海丰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CO2加氢制甲醇
这是我国华南地区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和利用示范项目。项目运行后,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两万吨,经提纯后可满足食品加工和工业化利用需要,并将用于国内首个碳离岸封存的安全和泄漏监测研究项目;同时,还可实现多种胺溶液的灵活替换使用,为多种碳捕集技术供应商提供公平测试其产品性能的技术服务。
一期碳捕集技术中心项目从2014年开始进行技术筛选,从14项碳捕集技术中初步筛选出5项技术,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收和膜分离法。经过第二轮筛选,最终才确定选择胺液吸收和膜分离碳捕集技术为平台第一批测试的技术。
21、华中科技大学35MW富氧燃烧技术研究与示范
35MWth富氧燃烧工业示范项目是富氧燃烧碳捕获技术走向商业化运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项目在国家支撑计划的支持下,依托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亿元,示范工程于2012年12月31日在湖北应城开工建设,2014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5年1月28日开始点火试验。
项目完成后,实现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80%、二氧化碳捕获率高于90%的二氧化碳富集和捕获目标。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化放大,致力于富氧燃烧技术在200-600MW规模电厂上的应用,为实现中国富氧燃烧二氧化碳的大规模减排及资源化利用而努力。
22、山西省中联煤CO2驱煤层气项目 “二氧化碳驱煤层气关键技术”该关键技术预计可提高煤层气抽采率10%以上。中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万亿立方米,埋深大于1000米的深煤层煤层气资源量占61%,二氧化碳驱煤层气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可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项目总体目标为针对煤层中有效埋藏二氧化碳、注入二氧化碳有效置换甲烷提高煤层气抽采率实际需求,揭示二氧化碳驱煤层气过程中孔渗性变化规律及主控因素,集成形成具有地质适配性差异化的深煤层气井组二氧化碳驱煤层气工艺技术体系,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装置,现场示范应用评价,促进二氧化碳驱煤层气工业化进程。
23、中电投重庆双槐电厂碳捕集示范项目矿
2010年1月,中国电力集团建设的重庆合川双槐电厂碳捕集工业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该装置每年可捕集1万吨碳浓度在99.5%以上,碳捕集率达到95%以上。
在此基础上,中电投集团完成了15万t/a的碳捕集装置方案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展了CCS全流程方案预可研工作。目前该装置捕集的二氧化碳主要用于焊接保护和电厂发电机氢冷置换等领域。
24、延长石油煤化工CO2捕集与驱油示范项目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煤化公司3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项目依托煤制甲醇装置,以及设施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经压缩、冷凝液化生产纯度达到99.6%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所捕集的二氧化碳全部用于延长石油下属油田的二氧化碳驱油和地质封存,实现了制造业与采掘业协同耦合发展,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国内已投运CCUS示范项目依然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挑战。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最低成本为120元/吨。
25、新疆油田EOR项目
新疆CCUS中心已成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全球部署的首批5个CCUS产业促进中心之一。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中国石油CCUS注入埋存二氧化碳近60万吨,目前正在加快完善松辽盆地300万吨CCUS重大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四大工程示范”和“六个先导试验”,进一步推动中国石油CCUS产业驶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
作为全流程项目,新疆油田 CO2-EOR 项目捕集和封存流程均与外部企业合作完成,其气源来自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产生的工业尾气,由民营企业新疆敦华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捕集,后者通过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制氢装置进行改造,建成了 10 万吨 / 年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装置,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甲醇厂天然气制氢产生的驰放气进行捕集液化,获得高纯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初始浓度为 41%,经液化分离后纯度高达 99.96%。
26、宁夏国家能源集团煤制油CCS项目
煤直接液化制油的能源转化率近60%,远远高于其他利用模式的40%左右,是煤生产液体产品中最有效的技术途径。由于其生产过程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清洁和高效率转化,实现了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
煤直接液化油品的低硫、低氮等特点,使油品燃烧废气所含的污染物极少。其中的硫氮排放小于1PPM,远低于国五标准10PPM的限值,甚至优于欧五标准,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在城市和井下等环保要求较高场所使用的优势。
27、广汇能源碳捕集、管理及驱油一体化项目
广汇能源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CCUS项目。其中首期建设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示范项目,具备10.4万吨/年液体碳的生产规模。
由广汇能源投建的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荒煤气制乙二醇项目,首次将“WHB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应用于荒煤气制乙二醇,年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62.8万吨、减排SO₂约1286吨,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173万吨。
28、新疆通源石油CCUS一体化示范项目
据通源石油介绍,本次试注项目将实现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利用地下油层地质圈闭构造和油气开采后圈闭构造的亏空,或与富钙地层水反应形成碳酸盐的沉淀,实现永久埋存,从而达到碳减排的终极目的。
二是利用二氧化碳在地层油藏内部合适的压力、温度下,二氧化碳变成超临界流体溶于原油形成混相液体,并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和界面张力,增强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将原油驱替到生产井,达到原油增产的效果,实现社会经济效益。
29、华能陇东基地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
该项目位于甘肃庆阳华能陇东能源基地,依托该基地正宁电厂两台100万千瓦工程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规模150万吨/年。项目采用燃烧后化学吸收法捕集工艺路线,二氧化碳捕集率不低于90%,成品纯度不低于99.5%,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将全部用于驱油与封存。本工程计划与正宁电厂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产,计划投产时间为2023年12月。
2021-2025年1月时间段:
1、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
投产时间:2022年8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利用二氧化碳100万吨。
应用方向: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胜利油田的驱油与封存,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
技术特点:项目覆盖地质储量约2500万吨,形成低成本捕集、管道输送、低温注入等六大技术系列。
2、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示范工程
投产时间:2023年6月2日。
项目规模:年捕集利用二氧化碳50万吨。
应用方向: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等领域。
技术特点:采用醇胺吸收法,捕集率高,能耗低。
3、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CCUS项目
投产时间:2024年。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6万吨。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富碳农业、建筑垃圾固碳骨料、微藻固碳研究及制备甲醇或烯
烃。
·技术特点:采用烟气化学吸收法,低能耗新型有机胺吸收剂。
4、中国联合水泥公司山东青州CCUS项目
投产时间:2024年1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20万吨。
应用方向:采用全氧燃烧和变压吸附技术,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工业利用。
5、华能海南洋浦热电联产项目
投产时间:2023年7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2000吨。
应用方向:中国首套燃气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用于降低碳排放强度。
6、海螺集团芜湖白马山水泥厂CCUS项目
投产时间:具体时间未明确。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5万吨。
·应用方向:生产高浓度二氧化碳产品,用于焊接、食品保鲜、干冰生产等领域。
7、国能锦界15万吨/年Ccs示范项目(榆林)
·投产时间:2021年6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15万吨。
·技术特点:采用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纯度99.5%
应用方向:主要用于驱油和地质封存。
8、浙能兰溪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
·投产时间:2022年4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1.5万吨。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矿化加气砌块和干冰生产。
9、中国石化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
投产时间:2022年8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利用二氧化碳100万吨。
应用方向: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胜利油田的驱油与封存。
10、延长石油30万吨/年COz 捕集项目(榆林)
投产时间:2022年6月。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30万吨。
·技术特点:依托煤制甲醇装置,捕集高纯度COz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和地质封存。
11.全国首套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炭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浙江兰溪)
投产时间:2024年。
项目规模:年捕集二氧化碳量未明确,但相当于1.5万亩森林的固碳量。
技术特点:高效率、低能耗的碳捕集材料,平均碳捕集率高于90%,二氧化碳纯度99%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炭化利用。
13.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
·投产时间:计划2024年建成投运(一期)。
·项目规模:一期建设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工程和40万吨/年驱油封存工程。
·技术特点:现代煤化工与大型油气田结合,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长庆油田驱油封存。
·应用方向:30年运营期内累计注入二氧化碳7450万吨,增油1700万吨。
14.江苏10万吨/年CCUS项目
·投产时间:2025年1月
项目规模:一期年产液体二氧化碳10万吨,二期将年产20万吨。
技术特点:采用瑞典SRM TEC工业冷冻压缩机和环保型制冷剂R507a智能技术,全流程优化换热工艺。
应用方向: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江苏油田的二氧化碳驱油,提高原油采收
15.华能正宁调峰煤电项目
项目规模:1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技术特点:采用低能耗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再生热耗低。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驱油与封存,同时开展碳咸水层封存研究。
16、中石油吉林油田EOR项目
投产时间:2023年
项目规模:35万吨/年
技术特点:建成国内首个CCUS-EOR全流程示范项目,包括5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示范区。
应用方向:二氧化碳用于驱油,年埋存能力相当于每年植树280万棵。
17、华能长春热电厂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项目
投产时间:2023年
项目规模:1000吨/年
技术特点:采用相变型捕集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的高能耗问题。
应用方向:为电厂二氧化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
18、中国海油恩平油田群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
投产时间:2022年12月。
·项目规模:具体捕集量未明确,但已建成1囗二氧化碳注气井。应用方向:捕集处理后的二氧化碳回注到海底地层永久封存。技术特点:捕集处理后的二氧化碳回注到海底地层永久封存。
19、中国首个海上膜脱碳示范工程项目——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
20、国能浙江宁海电厂吸附法碳捕集示范装置
2024年12月30日,该项目一次投料试运成功,产出浓度95%以上的合格二氧化碳产品气。
21、国家能源集团宁夏300万吨/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项目
二氧化碳捕集液化、CO2-EOR以及二氧化碳煤矿井下综合利用工程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简称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是由宁夏煤业公司负责的“宁东基地碳源捕集工程”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负责的“长庆油区(宁夏)驱油封存工程”两部分组成,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集后,由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现代煤化工和大型油气田开采之间的绿色减碳合作,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22、唐山市燕南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窑尾气捕集提纯食品级10万吨二氧化碳(干冰)环保科技项目
该项目利用碳捕集技术,将水泥窑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提纯并转化为食品级干冰。
23、信发集团郝集电厂锅炉烟气CCUS年产30万吨碳氮联产项目
项目通过碳捕集技术,实现了锅炉烟气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CCUS就是碳氮联产项目,通过抽取烟囱中排放的尾气作为原材料,利用碳氮联产变压吸附装置,产生合格的二氧化碳和氮气,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环保。
24、青州中联水泥项目
2024年投产,年产二氧化碳20万吨,是目前我国水泥行业规模最大的碳捕集利用项目,其中15万吨工业级、4.5万吨食品级和0.5万吨干冰。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采用“全氧燃烧+变压吸附浓缩+变温变压吸附净化+低温精馏提纯”技术,可大幅提高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捕集综合能耗降至1.6GJ/t.CO₂以下。
25、金隅北水环保科技项目
国内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复杂烟气环境下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示范项目,年产二氧化碳1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
26、深圳胺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程示范项目
胺法碳捕集的核心装置——二氧化碳吸收塔和解吸塔。“胺液是该系统的捕碳‘利器’,它能够在吸收塔中将烟气中90%以上的二氧化碳‘抓走’。净化后的烟气排入大气,而胺液则带着二氧化碳进入解吸塔,在这里二氧化碳被提纯出来,进行二次利用。
27、全球首个10万吨级“液态阳光”燃料合成项目
项目概况:项目地点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后将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项目进展:2024年11月6日开工,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计划2026年10月建成投产
技术优势:利用液态阳光技术,实现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存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28、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CCUS项目
项目概述:在上海开展,致力于碳捕集与利用,为火电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项目进展:已通过性能试验考核,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运营筹备工作,虽运营起始时间未公开,但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技术优势:CO₂捕集率超95%,能源利用率提升20%以上;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制大宗化学品产业链;针对烟道气特点采用新型吸收剂,结合广义回热技术实现蒸汽能源梯级化利用。
29、上海电气富CO₂合成气合成甲醇技术烟台海洋能源岛一期试验示范项目
项目概述:上海电气集团国控环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工程”)成功中标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烟台海洋能源岛一期试验示范项目绿色甲醇装置EPC工程。这将是上海电气富CO₂合成气合成甲醇技术在海上能源岛的首次应用。
项目进展:2024年9月举行项目生产启动仪式,截至目前,已进入生产阶段,正在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
技术优势:集成光伏发电系统、绿电制氢设施、绿氨合成设备以及绿色甲醇合成装置;绿色甲醇合成装置采用上海电气富CO₂合成气合成甲醇技术在海上能源岛的首次应用。,通过模块化设计、撬装式交付,实现装置高度集成化和高效能源转化率。
30、吉利集团内蒙阿拉善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首期项目
项目概况:2024年10月,阿拉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首期10万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由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浙江醇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运达股份、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内蒙古阿拉善能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额未公开,但预计50万吨项目达产后年减碳75万吨。
技术路线:利用阿拉善丰富的风光资源(可利用量约13亿千瓦)电解水制绿氢,耦合工业园区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催化加氢技术合成绿色甲醇,实现“风光电—绿氢—CO₂—甲醇”全流程闭环。
技术亮点: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吉利自主研发的绿色甲醇制备技术,集成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捕集与催化合成工艺,多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高活性催化剂和能量优化系统。
31、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在阜宁电厂项目
2025年1月10日,国内首个万吨级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在阜宁电厂正式启动,标志着气电集团碳捕集核心技术正式进入落地阶段。该项目不仅是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在“双碳”产业前沿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