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年会专家观点 | 朱洪光:县域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12-11 16:18:03 来源:本站 点击:143次

【编者按】10月24-25日,由中国沼气学会、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的2024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于安徽阜阳顺利召开。年会期间,同期举办了大会主旨论坛,厌氧发酵技术、后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双碳战略下的沼气工程、沼气工程技术典型案例、青年论坛、先进技术与装备分论坛,企业展览、项目参观等系列活动。在主旨论坛中,同济大学教授、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朱洪光应邀出席,并作“县域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


1

全域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

及相关案例


(一)政策背景与技术优势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供热、发电上网,以及生物天然气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等应用,替代化石能源。


基于厌氧发酵技术的农业废弃物处理,具有系列显著优势:一是规模灵活性突出。厌氧规模可大可小,日耗干有机质量低。二是环保优势显著,它没有废弃物产生,营养物质全循环。三是适应性广。可接受多种原料,不计较原料的干湿、腐败程度。四是能源转化与储能灵活,可以通过生物电化学过程实现电能与天然气的转化,支持电网灵活调控。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实践案例


过去100多年,厌氧大量应用到了农业农村领域并不断发展。从最早的传统户用沼气,到规模化沼气工程,再到县域化的生物天然气工程。从最右边的生物天然气工程看,从沼气到生物天然气,可以说是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的跨越。同济大学多年来深入沼气工程与生物天然气科研与实践,主导并参与了几个县域级项目,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5c23e0be9cad670316bdc1e85fa9bcd7.png

户用沼气到生物天然气工程演变

2009年,在上海市农委的支持下,团队在崇明做了17个片区沼气工程与5个规模化沼气工程年产气量411.4万方,为4台燃气锅炉和6台沼气发电机组稳定提供沼气,并为周边农村居民提供生物燃气。被农业部称为规模化沼气工程的“崇明模式”。崇明模式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工程点分布非常不均匀。

14a6cf07a547b842d217807f80cc9ef3.png

到了2017年,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安徽省农委签订合作协议书,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开发区域生物天然气项目。在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均衡地布置了8个站点,并铺设300多公里的管网,确保生物天然气在绝对分散的同时,又相对集中。目前,项目实现县域全覆盖,可以处理区域养殖业畜禽粪污、部分秸秆、餐厨垃圾处理等有机质,满负荷后将实现年产生物天然气4000m³;年产有机肥20万吨。项目具有多个盈利点,包括有机肥销售、碳基新材料、电力与储能等,多元收益支持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86d5927062f267002edd4ea0854e79d2.png

总体来看,阜南模式能够避免单类有机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投资、环境无法兜底、产能不足或过载等弊端,解决了政府环境治理难题与可持续经营问题,重构了县级区域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结构,提升了规模效应和可投资性。此外,政府通过组合特许经营权授予,换取区域有机废弃物全量处理难题的兜底式投资解决方案,实现了依法行政模式创新。


2

全域化、全量化、全循环模式中的

技术创新


为满足全域项目中的应用需求,团队开展了系列技术、装备创新。


(一)特大尺度厌氧发酵罐技术研发


全域项目首先要有特大型厌氧发酵罐支撑。秸秆-粪污物料的流动过程是一种多相流过程,课题组通过理论及实践创新,构建大尺度多相流搅拌新模式。包括利用Eulerian-Lagrange 模型框架,优化搅拌器布置和转速、开展进料泵选型;通过V20-3D摄像机和微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与CFD仿真模拟,证明了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是模拟连续相流的优选模型;开展非球型秸秆颗粒运动模型研究,开发出颗粒阻力模型。

39127bb32e3ae9f6bc36a504fccdc1ca.png

基于这些基础理论成果,开发大尺度厌氧发酵罐搅拌新模式,导流筒和中心搅拌器将颗粒和流体向上输送;侧搅拌器兼顾底部颗粒扬起及中部扰动,它将形成环流,防止颗粒沉积;新模式提高了搅拌效率、传质传热优化、渣滓排出顺畅等。目前,单罐直径可达20米,容积6000万立方。下一步,团队计划将罐体容积扩大至1.2万方。


(二)沼液分质分级材料提取及达标排放


沼液高质化是很大的问题。尽管沼液是重要资源,但其生产连续性不足,与还田消纳的季节性、周期性不匹配,规模化集中生产与农田分散使用矛盾,不科学的还田会导致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团队研发了沼液分质分级材料提取及达标排放技术工艺,采用分质分级营养回收与梯度处理的方法,根据不同营养元素的特性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和参数,实现了对资源的最大化回收和利用。该工艺有着多样化的副产品,包括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等新材料以及碳酸氢铵、硫酸钙、氯化铵等养分回收产品,提升沼液处理效益。


(三)区域生物天然气调峰与能量回收


在县域项目中,虽然产气稳定性较高,但受天气、节日和县域多主体随机性冲击影响,用气波动性较大。未来生物天然气全面发展,调峰储能是不可回避的议题。


调峰需求不仅体现在季节性变化大,日内小时间变化也非常突出。每日高峰时段 7个小时、平载时段 9个小时、谷载时段8个小时,需要调峰,并与用气时段良好匹配。而常规的两种方法——LNG(液化天然气)及CNG(压缩天然气),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能效问题。为此,团队尝试开发“气电双调峰”策略,利用谷时电把天然气制成LNG,并在用电高峰时段气化LNG获得天然气利用动力循环发电装置进行电力调峰,同时利用LNG气化冷能与动力循环内燃机废气热能来联合生产电力,实现冷能的有效回收。该组合系统的发电效率可将独立发电机系统的38%提升至46%。只要燃气价格大于3元/吨,气电双调峰就会显示出其经济性。基于一座日产50000m³生物天然气站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的电力输出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00吨。

a6ba2aa651a76b7519ac31e1ab112935.png

3

区域生物天然气模式的挑战


我们认为,生物天然气将会带动燃料领域的绿色革命,但是革命尚未成功,还存在一些挑战。


技术方面,需要跳出厌氧发酵本身,关注技术体系配套,实现多源有机废弃物混合协同同步发酵;要关注热能,这涉及绿色认证碳排放指标问题;还有燃气替代、沼渣沼液资源化利用等,实现全域全量化站田式布局。


非技术方面,也存在管理、模式、体系等方面的挑战。一是从公益性投资到产业投资的转变,带来融资难、资金回收压力大等问题;二是从农业项目到工业项目转变,需要重新审视装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土地性质、监管标准也将发生变化;三是从市政或其他产业配套附属设施,到独立产业体系构建,需要项目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的匹配性重建;四是从单一项目到区域基础设施转变,面临产业链条长、产业门类复杂、主管部门多等新的问题。


除此之外,从非主流能源向绿色燃料主体迈进,生物天然气行业碳排放核算、认证、交易和监管体系的不成熟,短期内尚无法支撑绿色溢价的预期。这是面向未来更大的挑战,需要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本文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