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能源法 2025 出台,哪些企业将率先变革?》

时间:2024-12-10 08:09:05 来源:本站 点击:157次


2025 年 1 月 1 日,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正式施行,这部历经近 20 年起草、制定、修改和送审的法律,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促使众多企业做出相应的改变。


能源法 2025 出台的背景

  • 能源战略转型的需要:新时代能源发展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党中央提出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 - 2030 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 14 个能源专项规划已出台,中国能源发展改革的方向目标、顶层设计亟需在法律中明确,以保障能源发展方向和基本制度的稳定性。

  •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源领域正经历体制机制的深度调整,电力、石油天然气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文件及配套文件已印发,改革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铺开。亟待通过法律约束和制度安排,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规范公平的竞争秩序、明晰的法律关系,实现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发共享为特征的能源高质量发展。

  • 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当前,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能源规划、政策、监管、标准等现代化治理手段的相互衔接未充分发挥;能源各品种协同互济、优化整合尚未完全实现。这些都需要能源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能源结构、能源市场等综合性、全局性问题进行规制,为能源现代化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 填补能源领域立法空白:此前,我国虽已制定了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能源领域单行法,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缺少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能源法的出台,有效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确保能源行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能源法 2025 出台对企业的具体影响

可再生能源企业:迎来新机遇与责任

  • 发展方向明确,投资信心提振:能源法明确支持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鼓励,使得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市场经营主体的信心得到增强,投资也将更为大胆。例如,之前业内对生物质能的发展存在困惑,能源法第二十六条鼓励合理开发用模式。

  •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加速:在政策利用生物质能,为该行业的企业明确了发展路径,有望促使企业加大投入,探索更有效的开发利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降低成本,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稳定性,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如风电企业会不断研发更大单机容量、更高效率的风力发电机组;光伏企业则会致力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企业还将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如在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领域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肩负使命与动力

  • 研发投入与创新加速:能源法设立专章规定 “能源科技创新”,强调推动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这将促使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如新能源存储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等,为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 市场需求与合作机会增加:随着能源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企业可与能源生产、供应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能源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还可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例如,为能源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测认证、数据分析等服务的科技服务企业,将在能源法的推动下,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质量,助力能源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

高耗能企业:面临转型与挑战

  • 节能减排压力增大:能源法的实施将促使高耗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实施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措施,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满足能源法及相关政策的要求。

  •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高耗能企业将不得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使用比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相关措施,要求 2025 年实现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消费全覆盖,这将迫使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采购和使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能源供应与服务企业:保障与优化并行

  • 供应责任与服务质量要求提高:能源供应企业需要按照能源法的要求,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责任,加强电网建设和升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能力,保障基本能源服务的稳定供应。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得擅自中断能源供应、提高价格、违法收取费用等。

  • 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供应与服务企业也将积极探索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如开展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现多能互补,为用户提供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例如,燃气、热力供应企业可结合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技术,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系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能需求。

氢能企业:开启发展新篇章

  • 产业发展获法律保障:能源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将促使氢能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市场空间与合作机会拓展: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例如,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打通绿电 - 绿氢 - 绿氨 / 绿醇产业链,氢能企业可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企业以及化工、交通等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发展。

金融企业:绿色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加强

  • 绿色金融业务拓展:能源法鼓励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这将促使金融企业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如开发与新能源项目收益挂钩的金融衍生品,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等,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 风险管理要求提高:新能源项目往往面临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挑战,能源法的相关规定将促使金融企业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能源法 2025 出台后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合规风险

  • 能源开发利用的合规性:企业在进行能源开发项目时,需严格遵循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对于能源资源勘探、开采、生产等环节的规定。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中,若未按照规定取得相关的项目核准、备案手续,或者违反了能源项目建设的环保、安全标准,可能面临责令停止建设、罚款等处罚。对于传统能源企业,如煤炭、石油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若违反资源回采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要求,也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 能源市场交易的合规性:能源法对能源市场的交易规则进行了规范,包括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交易主体的资质要求、交易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等。企业在参与能源市场交易时,若存在操纵市场价格、违反交易合同约定、未经许可从事能源交易等行为,可能被认定为违法,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例如,在电力市场中,若有企业恶意囤积电量、哄抬电价,将扰乱市场秩序,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制裁。

能源供应与服务风险

  • 能源供应中断责任:能源供应企业若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导致用户遭受经济损失,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特别是在极端天气、能源设施故障等情况下,企业需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保障措施,否则可能因供应中断引发法律纠纷。例如,冬季供暖期间,热力供应企业若因设备故障导致大面积供暖中断,且未能及时抢修恢复,将面临居民的投诉和索赔要求。

  • 服务质量不达标责任:能源供应与服务企业在提供能源相关服务时,如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燃气企业的供气压力和纯度等方面,如果不符合国家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服务标准,可能会被用户要求整改、赔偿损失,甚至可能被监管部门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节能减排与环保风险

  • 节能减排目标未达成: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企业都承担着节能减排的法律义务。如果企业未能按照能源法及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实现规定的能源消耗降低指标、污染物减排指标等,可能面临限产、停产整顿、高额罚款等处罚措施。例如,一家化工企业若连续多年未能完成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可能会被环保部门责令限制生产规模,直至达到减排要求。

  • 环保违规风险:能源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环保问题,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处理。若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超标排放污染物,将面临严厉的环保处罚,包括巨额罚款、责令停业关闭等。同时,还可能引发周边居民的环境侵权诉讼,要求企业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e87b2c8194f9a2043ac34105fcdd8fe5.jpg

新能源技术创新风险

  •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在能源科技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激烈。如果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可能会被知识产权所有者起诉侵权,面临赔偿损失、停止侵权行为等法律责任。例如,某新能源电池企业若被指控抄袭竞争对手的电池技术专利,可能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并影响企业声誉。

  • 新技术应用的可靠性风险:一些新兴能源技术在应用初期可能存在技术不成熟、可靠性不足的问题。企业若在未充分验证技术可靠性的情况下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能导致能源供应中断、安全事故等后果,从而引发法律纠纷。例如,氢能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过程中,如果因燃料电池技术故障导致车辆自燃等安全事故,企业将面临消费者索赔、监管部门调查等法律风险。

图片

企业针对能源法的预测性动作

可再生能源企业

  • 加大研发投资与合作:预计风电企业将与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共同攻克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的稳定性难题,争取在 2025 年后推出更适合深海环境、发电效率提升 20% 以上的新型风机。光伏企业则可能会集中资源研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使成本降低 30%,转换效率突破 30%。生物质能企业有望加强与农业废弃物处理企业的合作,开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预计在 2026 年前建立起多个生物质能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生物质能发电、供热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 拓展全球市场布局: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可再生能源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例如,一些大型光伏企业可能会在 2025 年之后加速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光伏电站建设投资,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政策优惠,拓展海外市场份额,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 30% 以上。风电企业也将参与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海上风电项目投标,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争取在 2027 年前在海外建立起多个标志性风电项目,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

  •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能源科技创新型企业将重点投入智能电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研发,以满足能源法对能源高效调配和消纳的要求。预计在 2026 年前开发出具备实时监测、智能调控功能的分布式能源管理平台,将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率提高 15% 以上。在新能源存储技术方面,企业可能会加大对固态电池和液流电池的研发力度,目标是在 2028 年前研发出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成本更低的储能电池产品,以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推动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大规模应用。

  • 构建创新生态联盟:为了整合资源、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这类企业将积极构建能源创新生态联盟。在 2025 年之后,联合能源企业、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设立能源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于 5 亿元用于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建设。通过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缩短能源科技创新周期,预计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的时间缩短 30% 左右,为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高耗能企业

  • 制定深度节能减排计划:钢铁企业可能会在 2025 年之后大规模引进先进的余热回收发电设备和高效的高炉煤气净化系统,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单位产值能耗降低 25%,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30%。化工企业则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型催化剂和绿色合成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目标是在 2026 年前将废弃物排放量降低 40%,并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比例,到 2028 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 20% 以上。

  • 探索绿色转型新模式:部分高耗能企业可能会尝试向绿色产业转型,如化工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进军可降解塑料、绿色化工材料等领域。预计在 2027 年前,有 10% 以上的高耗能企业将在绿色转型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起新的绿色产品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应对能源法带来的挑战找到新的出路。

能源供应与服务企业

  • 智能电网与储能设施建设:电力供应企业将加速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升级,在 2025 年之后加大对柔性输电技术、智能电表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的投资。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覆盖率达到 80% 以上,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同时,为了应对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企业将大规模布局储能设施,与电池制造商合作建设大型储能电站,到 2029 年使储能容量能够满足区域内 15% 以上的高峰用电需求,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 综合能源服务拓展:燃气和热力供应企业将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例如,燃气企业可能会与光伏企业合作,在居民小区和商业园区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电、热、冷三联供服务。预计在 2026 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 500 个以上的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增强企业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氢能企业

  •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氢能企业将加大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预计在 2025 年之后与汽车制造商紧密合作,开发出续航里程超过 1000 公里、加氢时间缩短至 5 分钟以内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原型,并在 2027 年前实现小规模量产。在氢能源存储和运输方面,企业将研发新型储氢材料和高效的氢气运输技术,目标是在 2028 年前建立起覆盖主要城市的氢气输送网络,降低氢能源的使用成本,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 跨行业合作与产业链整合:氢能企业将积极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化工企业和能源服务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例如,与风电、光伏企业合作建设绿氢生产基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化工企业合作开发氢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预计在 2029 年前,形成 3 - 5 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集群,实现氢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企业

  •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企业将根据能源法的导向,开发更多与新能源项目特点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例如,在 2025 年之后推出新能源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绿色能源债券等产品,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灵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预计在未来三年内,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将增加 50% 以上,满足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能源企业融资需求,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 强化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为了应对新能源项目的风险,金融企业将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风险评估团队和管理体系。在 2026 年前,制定出一套涵盖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维度的新能源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和后期跟踪监测。通过与专业的能源行业研究机构合作,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将新能源项目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5% 以内,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稳健运行。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