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时间:2024-12-04 11:23:19
来源:本站
点击:193次
利用生物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生物天然气作为生物质能的重要利用形式,在能源消费脱碳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生物天然气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从全球范围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评估,全球生物天然气开发技术潜力为7.3亿吨油当量(toe),折合8800亿标方天然气,相当于当前全球天然气总需求量的 20%。从国内范围看,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预测,在考虑生物质综合多元利用、充分发掘未利用生物质的情景下,生物天然气总产气潜力近500亿标方。
目前生物天然气实际规模很小,产能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2021年,全球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9亿标方,其中,欧洲产量约34亿标方,美国产量约16.5亿标方,我国产量约2.5亿标方。经济性是制约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关于经济性难以突破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1、二次能源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其成本超过常规天然气。生物天然气属于二次能源,它将一种能源转化为另一种能源,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才能转化为天然气。生物天然气类似于煤制气,能源转换效率低,相比于常规天然气,经济性不高。2、能量价值的产品定位忽略了绿色价值。当前生物天然气与普通的天然气一样,体现的是其能量价值。生物天然气主要通过天然气管网或者点供(CNG或LNG)的方式送达目的地,和普通天然气一样用于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其价值主要通过天然气能源的销售价格实现,忽律了其绿色价值。3、物料收储半径限制了项目规模。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具有收运范围有限、受季节气候影响、物料存储时间短、分布松散等特点。由于生物质价值低,运输成本是决定原料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生物质的收储半径不宜超过50公里。物料收储半径导致无法发挥规模效益,项目分摊的单位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4、基础设施缺位推高了输配成本。生物天然气项目产能小,且由于原材料的原因,项目主要位于偏远地区,天然气外输主要依靠CNG(LNG)或建设天然气管网,单位输配成本较高。5、商业模式不清晰导致盈利困难。国内生物天然气技术已基本成熟,也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但受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制约,虽然新增投资不断增多,但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项目普遍存在盈利难问题。对目前运营较好的生物天然气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有以下经验,如下图所示:(1)在原料收集环节成本可控甚至获得收益;(2)产品外输设施完善;(3)项目的CAPEX和OPEX费用低。(1)燃气销售获得稳定的收益;(2)副产品(如有机肥)增加项目收入;(3)获得绿色溢价。
